写这篇教学反思之前,我认真看了两年前的《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当时我是分两课时写的,每一课时的反思都分条列项地写了整节课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但我却想不起来教学过程和一些细节了。所以,这次及今后的教学反思,我不仅要把优缺点写下来,还要把教学过程、一些课堂细节都记录下来。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两课时讲完。在备课的时候,我听了张祖庆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张老师紧紧围绕“眼中园、心中园、梦中园”展开教学。以此拎起重点段落的学习,抓大放小。我打算模仿张老师执教这一课。
第一课时
我打算第二课时仿照祖庆老师进行上课,这篇课文比较长,第一课时必须让学生读熟。
所以第一课时,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字词。听着朗朗的读书声在教室此起彼伏,也是一种幸福。
读完后,我让学生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这篇课文的内容,以开火车的两组来回答,很多同学的概括是: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和祖父在院子里的趣事。其实,这样的概括是没有问题的,而我却非要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最后,虽然孩子们如我所愿说了出来,但这个环节浪费了太多时间。
现在想想,这个环节有非常不合理的地方:这才是第一课时第一个环节,学生还没有深入学习课文,让他们说课文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有点难度。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基于真实学情。
学生自由读完课文后,认读了词语,书写了生字。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而且很多描写能勾起负责的生活记忆,接下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批注自己的感受。这个环节是一次深入的与文本的对话,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都批注得非常不错,尤其是很多孩子,由作者的描写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感受到了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温馨。但是也有一些孩子,只画出了句子,什么都没有写,而我却忽略了对这些孩子的单独指导,让他们错过了课堂上发展进步的机会。对这样的学生,以后一定要多关注多指导,指导之后再请他们发言,一发言就表扬,他们一定会一天比一天认真听课的。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基本上是按照张祖庆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了的教学。
先是浏览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园子的段落。有了第一课时的深入阅读,找起来就比较简单,很多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这么多具体描写园子的段落,早一一学习吗?当然不。而是以“眼中园、心中园、梦中园”为纲领,展开重点段落的学习。
在学习16自然段的时候,读文的时候,我也学着祖庆老师的样子,让他们“自由”一些,读到“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时,我让他们愿意站到凳子上就站到凳子上,园子站到桌子上就站到桌子上。可是,孩子们似乎不适应这突如其来一反常态的课堂,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全然忘记了自己还要读课文,甚至平时调皮捣蛋的一两个学生趁机玩了起来。
学生习惯了规规矩矩、坐得端端正正的课堂,他们不适应这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也要反思,规规矩矩的课堂是挺安静,是老师喜欢的样子,可是这样的课堂很多学生都习惯静静地坐着,很少举手回答问题,也不愿意思考。主动举手的永远都是那么几个学生。这样的课堂不是我喜欢的,我喜欢该思考时就沉静思考,还表达是就积极表达德课堂,可是接班第二学期了,很多孩子无论怎么启发都没有回应。问题的根源还在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如果课堂上有更多全体同学参与的活动,并且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那应该是另一个样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加油吧!
后面的环节孩子们的表现很棒,我们配合非常默契!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的课件做得有点“烂尾”,关于萧红生平的课件没有做出来,其实讲这一部分的时候学生屏息凝神,内心有触动,如果有课件的辅助,效果会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