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爱读书。读小学时,爱看小人书,毕竟改革开放初期,看一场电影没那么容易,看本小人书相对简单。读初中时,不能免俗地迷上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也被琼瑶阿姨骗去初次纯情的泪水。
金庸的武侠世界,背景与历史相结合是其一大特点,而且小说总是能融入历史上的真实故事。不知是否受此影响,我对与历史搭边的书籍情有独钟,《杨家将》《隋唐英雄传》看得爱不释手,偏偏年少无知,看多了就混淆了我对历史的认知,就如一些人分不清《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一样。年事稍长,终于明白,要认知历史,还是要从史书入手,郭靖是守不住襄阳城的。
有关历史的书籍汗牛充栋,就单单二十四史看全,就要花好多时间。于是,选择《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等教科书式书籍,这样读来相对方便,对中国历史发展也会有个大概的了解。美中不足的是,对每个朝代之间有何相连相承,又有何改革创新,总是难求甚解,直到看了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

钱穆,江苏无锡人,出生于1895年,1904年入私塾,8年后辍学。钱穆凭自学,先任家乡的中小学教员,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既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 1967年迁居台北,1990年去世。钱穆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更有学者称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
认识钱穆,与朱熹有关。因工作关系,我曾从事过短暂的朱子文化研究。钱穆在《朱子学提纲》中给予朱熹崇高的评价,称“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朱子)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此两人,先后矗立,皆能汇纳群流,归之一趋。”因种种原因,时人对朱熹评价不一,褒者有之,贬者亦有之。但如钱穆先生这样高度的评价,当时就震憾了我。看完《朱子学提纲》后,深感钱穆先生对朱熹的评价是名实相符,因此开始关注钱穆的著作,特别是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向往不已。

后因工作变动,成了机关码字员,成日累于文椟,视写作如吃肥肉,连带还厌上读书。近期甚感不学之害,决心痛改前非,制约五条自律,其一为“抚卷不辍”,每日务必读书一页以上。想起多年前的向往,购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并定为2020年开卷之本,花三天时间就看完。其实该书也不厚,16开本180页,但读后所得不少。
一是知历代制度之总体沿革。《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大体上从政府组织、选举考试制度、经济赋税制度、兵役制度等,分别对汉、唐、宋、明、清五代进行分析比较,并总结其得失,读之可较简明了解中国古代制度的形成、发展、变化,原本一些困惑迎刃而解。
二是知看历史要用历史之眼光。现在,学术界对历史一些观点,习惯采用时代之眼光,以现代人来看历史、评历史,不免以时代意见来针砭历史得失,特别是对一些起义者、改革者,附上阶级斗争烙印,只要是农民起义的,只要是改革地主利益的,就加以赞扬,其实历史远没这么简单。就好比我们现在知道,有皇帝的政治是坏政治,但不能认为历史上有皇帝的制度都是坏制度,更不能以“封建专制”将其统统抹杀。
三是知没有任何一项制度是有利而无弊。之前确实没有看到这一点,或者说没有十分注意到这一点,因而总是容易固定化地看待历史。因人的劣性使然,会用自己的才智去寻找制度的漏洞,想出应对的办法,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易让一项制度的作用,慢慢背离制度创立时的初衷。惟其如此,所以要改革,而且改革永远在路上。这一点也可以放在人物评判上,历史上没有一个人,只有好的一面而无坏的一面,简单地以“忠奸”来区分岳飞秦桧,只能是艺术,而不是历史,哪怕是尧舜,我们不知道他们不好的地方,只是历史上没有记载,不代表没有。

四是知某一项制度之创立,必有当时人事之需要。比如,明洪武十三年,因宰相胡维庸造反,明太祖朱元璋就废止宰相,实行内阁制,一天早、午、晚三次朝会。朱元璋自己当过和尚、乞丐,有精力朝会。可他的子孙们在皇宫中娇生惯养长大,哪吃得了“一日三朝”之苦?有事交与太监办,这样废了宰相制,倒是坐大了司礼监。知道这点,对明朝因何太监弄权就容易理解了。对待一项制度,要了解初衷与背景,有时背景改变了,制度起不到作用,这时要与不违背初衷为旨。读了该书,在一次讨论年度考核制度时,我就赞成要依据制度创立时的目的,结合实际来执行,需改进就大胆改进,而不是机械、僵化地执行制度,反而违背了制度创立时的初衷。
该书有些观点,学术界也有一些不同看法,比如认为明代内阁大学士、清代军机大臣,实际上是实质的宰相。我觉得这并不重要,也无须过多争辩。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收获,就是学会了用一些更合理的观点去看待历史,进而移来看待人、看待物、看待事,这已经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