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检审自己在简书上的历程,猛然发现,我到简书已经来了241天了,所写文字81.8万字,日均更文字3394.这样拉平算来,较九月份以前,日均少更均600字。记得在八月份总结时,那时的日均更文字近4000.
这是一种退步啊!从目前的时间来看,虽然全年写够100万字的基本目标指日可待,但是,总觉得有什么不舒服的东西在搅动着我,总觉得有些不安,有些惶惶然。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
当初来简书,目的很单纯,一个字:写。携着一颗雄心,和一支笔外,其它什么也没有。那时抬头茫然,没有认识的朋友,没有可供交流的各种群。没有各样纷繁杂乱的事,有的是低头伏案苦思冥想的辛苦。
那时真的是一张白得令人心疼的白纸。不懂得什么是钻和贝,不知道有什么排行榜。说来可笑,半年的时间,连个推文是什么都没有搞明白。
一切都围绕着日更,殚精竭虑,摔破脑袋,挖空心思,唯恐自己某一天,江郎才尽断了更。为此,还专门建了一个挖矿手记,四处翻阅朋友们的文章,从中寻找灵感,从中获取自己写文的素材。进而提练主题,谋篇布局,敲击成文。
我还给自己定了简书日更的约法五章,日日坚持,从不懈怠。因有自我的严格自律,所以,每天是比较辛苦的。除去工作之外,可以说,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构思文章上了。
因为,一篇文章素材有了,主题有了,在动笔写作之前,是必须进行深度思考的。有时候,这思考比素材和主题本身都重要。也就是说只有想明白了,才能写得顺畅,写得兴奋,写得投入,写得动人,写得清楚。
当然,我有时为了锤炼自己硬着头皮写下去的能力,素材有了或者主题有了,既使没有想明白,也要撑着写下去。反正,围绕主题,坐在电脑前胡敲乱写,只要能写出来,就是胜利。
此法还真不错。坐下来之前,脑子有无数个念想,但真正写时,却跑的无影无踪,咬牙硬写,往往为了一个开头,扯掉了几绺头发。如此反复多次,思路便逐渐清晰,那开篇便也顺利。
其实,一篇文章能否顺利写下去,开篇很关键。李笠翁在《闲情偶寄》里说:“开卷之初,当有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因此,一篇文章的开局,往往为全文奠定了一个基本的风格和腔调,就如破竹一般,砍削毛竹的一端,其下就势必破竹了。
虽然有时久久端坐电脑前苦思冥想,少了许多常人所拥有的欢乐,但是 ,当文章能顺利写下去时,那种心里的欣喜和愉悦,是任何物质的东西都带不来的。当最终定稿成篇,发布出去时,简直有些手舞足蹈孩童般的伸腰展臂高呼“呜啦”!
从不羡慕别人的什么推文和上榜。我那时,根本就不在意这些东西,对于钻贝更是嗤之以鼻。既使到现在依然如此。
我记得写《宋朝那些事儿—刘娥》时,每天都以三四千字的速度进行连载日更,埋头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然后设定场景,展开想象,就如穿越到了宋朝,穿越到了大宋朝堂,将一个个历史人物还原妆饰,在我的连载里粉墨登场,重现着当年的风起云涌,金戈铁马,悲欢喜乐。
有朋友提醒我说,这连载不被简书看中呢,估计不会推文。我是淡然一笑,从未在乎。因为,我所追求的,不是什么推文,不是为了打榜,而是文章的思想性,情节性和可读性。
不管是历史或者小说故事散文,首先它必须具有可读性,并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内容。否则写文干什么?我还认为,不管是小说故事散文或者其它的随笔读书笔记,都要使文章承载其它应有的效能。
古人说得好:文章,经国之大业也。它必须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并紧扣时代脉络。
如那些穿越、虚幻、神怪、及有些无聊的武侠类,我并不看好而且不太注重这方面的涉猎。
更是对一些满篇阴气森森、读了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文章,很不以为然。简书上也有不少这类小说和故事,有的甚至还在什么榜前。
其实,生活中阳光类的故事和小说素材很多,我总是固执认为,读一篇小说或故事散文,总得让人心灵有所净化,有所震憾,有所启示,而不是以无厘头的文风和冗长的描写,带给人一种抓狂的痛苦。
所以,我在充当所谓的简书小白时,就很在意这方面的纠偏。不仅那时苦心思索着以后的文风问题,而且还在日常的更文中刻意加以练习,力求保持风格的生动活泼,语言的幽默灵动。
当然,那时,心无旁鹜,纯净如水,有的是时间和精力考虑这些问题。
那段时光多么美好啊!可以说,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简书上四处溜达,以文会友,东评西说,咿哩哇啦,潇潇洒洒。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获得了丰富的素材,而且,更是磨练了意志和毅力。
那时的日更,不仅三四千字,而且,还进行万字的不断挑战。为了挑战自我,从不存文,从不发旧文,从不动用复活卡。一篇文章,从素材的搜集,到主题的确立,直至到最后发布,都是在一天时间内完成。
有些文章是写到临近夜晚十二点时才完篇。当迫近这个时间点时,心中的慌促使写文速度加快。虽然紧迫,但却取得了另一个成果:即避免了写文的拖拉,使文章变得简洁明了。
我记得马克·吐温有时是站着写文。他认为,这样站着写,就可以将文章写得凝炼生动。因为,站得久了,势必累,而累,就得想方设法锤炼语言,以干练的文风,准确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
可是,现在,随着对简书的各项功能的深研细思 ,发现,我以前是无意间将自己逼得狼狈不堪。写日更文时,可以先写上几百字,发布,然后再私密,消息提示是当天日更已完成。
然后再对私密的文章续写,最终成篇发布。如此,就可显得从容不迫,不那么被日更紧紧捆住。自从了解了这个功能后,人,便有些懒惰起来。有好几篇文章这样操作,日更是完成了,但文章最终没有成篇,依然处于私密状态!
这使得我很是惭愧,有时觉得是一种堕落和犯罪!就如一不小心做了一件错事一样,内心是满满的自责和沮丧。
有时候,傻有傻的好处,精有精的弊端,鱼与熊掌真的是不可兼得。
简书小白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澄澈,是一种孩童般的天真烂漫,我很怀念。
朋友也不多,大都是小白们。但这些小白们敢于直言,没有势利,以文会友,相互砥砺。当每天发布了更文时,便一心一意与这为数不多的朋友,开启了互相阅文评文的模式。
大家也许都不知道什么榜啊钻的,议论的话题都是围绕文章进行。我则四处阅文后,不断留下评语,大有孙悟空到此一游的调皮。
不过,在阅文评文时,在写长评时,我的思维便活跃起来,灵感的四射,使我获得了许多的写文良机。往往在评一篇文章时,同时可以冒出几个写文主题。有时就有些激动,便快速随手记下要点,写下自己当时的所想所思。最快的竟然抛开一切,伏到电脑前,噼哩啪啦,洋洋洒洒三四千字的日更文就成篇啦!
当然,到今天,写够了80多万字,任何一个主题在我手里,均能扯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胡思奇想,但终归找不回当初小白时那种无比的激动和欣喜。
这也是现在搅动得我坐立不安的主要原因。再细细反省,原来,那时的初心就是不停地写,一门心思地写,绞尽脑汁地写。与现在的写,有着天上地下的区别。
自摇身一变,成了什么所谓的大伽后,有时用纯粹的心,进行写文就成了一种奢侈。太多的考虑,太多的杂念,太多的有些心不由己纷沓至来。与此同时,也占用了许多思考的时间。
有些题材的文章,没有过多深入进行挖掘。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匆匆成篇。要知道,写够了80多万字,虽然解决了异常艰难的“写出来”这个问题,但在文章的可读性和思想性还需要进行精雕细琢,绝对不能满足于这点小小的成绩。
因为,简书只是一个初级写作平台,在这里,可以自由地写,而且写出来的哪怕是最垃圾的文章,也会有一定的阅读量。正所谓我手写我心。
但是,真正走出去,在其它以严格的高水平要求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平台上纵横捭阖,挥洒文字,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的艰难跋涉。对此,自己务必保持高度的清醒认知。
当然,到现在为止,已经深度介入了简书 。可以说,以前把它看作是大观园,刚刚进来时,眼花缭乱,现在却是各个角落都是轻车熟路。
再也不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时那种一脸的懵逼了。而且,我以为,既然简书有简书的特点,那么,就全身心地适应这个特点,比如投资与写文双向并行推进。
我并不以为在简书上投资有什么不妥。相反,现在我倒是认为,既然让人硬戴上大佬的帽子,那就暂且大佬着吧。只不过,把这个所谓的大佬变成真正的大佬,一切为写文让路的大佬。
所有的参与活动,所有的投资,所有的时间,都是为这个写文服务。成为实实在在的双料大佬!有些时候,人们看问题有些片面性。以为投资的人写不出文,或者拿水文以次充好。
其实是一种有色的眼光。我就不信,实实在在不忘初心的人,就写不出好文章,不相信投资的人没有优雅的书卷气。我倒是认为,这种为自己写文投资而又笔耕不辍的人,才是不忘初心,志存高远,惠及朋友,我手写我心的人。
因为,他以另一种形式,冒着投资的风险坚定写文,更昭示了对文字的热爱和写文的热情。
致虚极,守静笃,任何时候,都是应该成为修身养性的箴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安于淡泊,知止不殆,务要成为自己的座右铭。
我想,如此这般,才能在简书上一路走下去,才能不断写出情深意笃的好文章,才能最终如蝉一般破土而出立于高枝”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