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在《象山文集序》当中,写到了理学,禅学这样的学说,那么理学,就是程朱理学,以朱熹为代表,它主要讲的是格物致知,这也是一条成圣成贤的一条道路,阳明先生曾经在少年时,就是想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成就成圣成贤,也就是著名的格竹子事件,但最后都条道路呢,没通,失败了,因此可能就在那个时候,阳明先生对程朱理学那套成圣成贤的方法,有了怀疑,因此,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开始建立自己的心学体系。
其实理学,在当时成为官学肯定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理学要求格物致知,其实就是要求博学多识,通过渊博的知识,广泛的阅历之后,找到内心,也就是由博返约,这就是外求,所以,这种人大多博才,容易成就大儒。明显的缺点是容易走偏,内心私欲的膨胀而迷失自我。
至于禅学,就是佛,老之学了,阳明先生也对此进行了批判,这些学说违反人伦常情,对国家无益,所以这些是应该抛弃的。
心学,就是要坚定自己的本心,而这个本心就犹如定海神针,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岿然不动,在本心岿然不动的情况下,通过事上磨,境上练等各种磨练,砥砺之后,成就成圣成贤之路。缺点是有可能会发生学业荒废的现象。
中国人,讲究的是中庸之道,也喜欢把一些事情呢掐头去尾,这叫所谓的把事情放中间。如果把心学和理学统一起来,把心学的本心保持岿然不动,然后结合理学的博才多识,这样就更加完美了,也符合“”允执厥中”的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