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这字拿来称呼人在过去多少有些贬损之意,但现如今被叫作吃货的人,一般并不生气,甚至还会有点被恭维的窃喜。因为,吃货不是那么好当的。
吃货,首先得有好胃口,各系菜式、冷热荤素来者不拒,即使偶尔贪多没嚼烂,跌倒了还会爬起来继续吃。其次得有吃货的情怀,不仅知道啥时候鱼鲜蟹肥,什么地方菜丰果香,还讲究工艺与火候。再次,得有一个好心态,遇上美味佳肴能坐怀不乱,坐在后街陋巷吃地沟油食品亦能处变不惊。
要说史上最早的吃货,应该算是孔子,这个虽然未经考证,但可以对号入座。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换算成现在标准,他身高差不多一米九六,典型的山东大汉一枚。这身板要不是仗着一副好牙口吃出来,就只能靠基因突变了。
其次,《论语·乡党》里说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要说不吃变质鱼肉、反季节瓜果蔬菜倒也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饮食理念,但老夫子没切规整不吃,肉比主食多不吃这些规矩就不免有些啰嗦了。
但其实,孔夫子对吃也是“能讲究就讲究,不能讲究就将就”的。他55岁开始带着一大帮门生去周游列国,十几年在外奔波。那时候不像现在大酒店、小餐馆随便挑,看不上还可以打开手机叫外卖。要依旧执着于肉怎么切,酱怎么配,估计早就饿死在半道上了。
孔子以降,爱吃、会吃的吃货精神与温文尔雅的儒家思想在文人雅士之中一并传承了下来。特别是到唐宋时期,诗人骚客在寄情山水之余也不吝惜笔墨,也喜欢把自己的吃到美食的心得体会做个记录、发个朋友圈,杜甫就可以算是个中鼻祖了。
有一回,阌乡县的公安局长请杜甫吃生鱼片,他吃完抹抹嘴就写了首《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把生鱼片的美味跟那局长的热情好客一通猛夸。无独有偶,杜甫一次去拜访朋友王先生,主人家见他一脸病容,又是一顿好酒好肉招待。这次杜工部大人是抹完嘴巴抹眼泪,又作一篇《病后过王倚饮,赠歌》,感慨“故人情义晚谁似,令我手脚轻欲漩。”看来请杜甫吃饭都不会亏,要不是杜甫吃饭爱发朋友圈,现在还谁知道姜局长、王先生,一顿饭换来千古留名,赚大发了。
作为吃货,很多时候并不满足于探寻美食、记录美味,研发个新菜,组个饭局才更是其乐无穷。东坡肉大家都不陌生,其实东坡先生的“东坡羹”也曾名噪一时。后来他儿子苏过子承父业,又弄出个升级版,叫“东坡玉糁羹”。就凭这两个菜,苏轼父子已经成功混入厨师界,而且很可能是当时文采最好的厨子和厨艺最好的文人。
另外一个爱搞趴体的吃货,叫张岱,是个明朝的官二代。每到河蟹上市,他便把哥们叫来搞河蟹宴。吃蟹向有文吃一说,不过在张岱这,用用蟹八件只能算是浮云。这帮人吃蟹“恐冷腥”,要“迭番煮之”,完了还要“从以肥腊鸭、牛乳酪。醉蚶如琥珀,以鸭汁煮白菜如玉版。果瓜以谢橘、以风栗、以风菱。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这些食材念一遍都让人口角生津,也难怪张少爷会感慨“真如天厨仙供,酒醉饭饱,惭愧惭愧”。
饭局从古至今都是吃货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十年前,广州某五星级酒店举行了一场浩称“广州有史以来最高级、规模最大盛宴”的“高峰汇”,人均消费3880元,雪燕、关东参、海鲍皇之类高大上的菜都上了。不过,这些美味珍馐却让受邀的吃货们纷纷中招,最后搞得卫生间比餐厅热闹。
事后,老中医发声了,说食材之间有他相生相克的规律,而且美食再难得一见、再怎么诱人,也不是多多益善。面对美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出来乱吃,迟早要还的!
其实我想说,孔老夫子虽然磨叽,但事实证明他老人家教诲的对,毕竟他活到了82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吃货要时刻谨记!
{��V��yY�5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