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情里,我从来不敢做自己,我觉得我小心翼翼的在讨好它,我觉得他喜欢什么,我就会去做什么,原本我有底线,后来我就慢慢降低自己的底线,后来我觉得我好像毫无底线了。”
“我知道我是讨好型人格,我清楚的知道这一点,可是要迈出说不的那一步太难了,你知道吗,我觉得我们的关系全靠我在撑着,如果我不讨好他,大概他都不会记起我吧。我不能失去他”
“我小心翼翼的说话,害怕我的一举一动让他不开心,害怕他不喜欢,大部分时间我都在揣测他的意思,我觉得他也拿着个小本本在给我画钩钩和叉叉。”
可是朋友,你知道吗?现实往往是这样的:
讨好型人格来源于心理学家萨提亚,她将人的人格模式划分为5种,讨好型、指责型、打岔型、超理智型和表里一致性(如果有机会,我会在以后的文章对这些都做一些探讨。)
讨好型人格往往会有如下的表现:
1.牺牲自我去讨好与满足他人的需求,他们往往对别人的需求有着超强的洞察力,漠视自己的存在与需求,并竭力满足别人的需求。
2. 对别人的评价异常敏感,十分渴求别人的爱与关注。
3. 抗拒冲突,很少对别人提出请求,从而营造一种友好和谐的关系氛围。
人们如何形成了一种讨好型的模式呢?
自卑是讨好型人格的根源。讨好型人格往往来源于其内心自卑,他们深深的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因为在以往的经验中,从来没有得到过,所以他们觉得被拒绝是人生的常态。人的生存需要肯定,自我的肯定不足时,就将其全都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与反馈上,因此讨好者们对于安全感、别人的爱、别人的关注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
这种根植于内心的自卑来自于幼年的经验或者是青少年乃至成年期的人际互动。幼年时期的母亲关爱不足,婴儿得不到回应应该是大家几乎熟知的理论(精神分析似乎已经成为了每个关注心理学的人的标配)。一部非常著名的日本电影(对我就是沉迷于压抑的日本电影呀)《讨人嫌松子的一生》就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艺术的表达。小时候松子的妹妹久美因身体疾病得到了父亲几乎是独有的关注与爱,松子想方设法希望得到父亲的爱,因此她总会做一个动作,但似乎父亲仍然把全部的爱与关注倾注在了妹妹久美身上。年父爱的缺失,造成了松子害怕被人漠视的个性,只要有异性稍微关心一下她,就似乎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无论这根稻草是好是坏,都紧抓不放,拼命的讨好,直到被对方抛弃。讨好者依赖别人,敏感和脆弱的心无法承受生活中的痛苦和困难,希望有个人来帮他,来让他依靠,从而逃避。
敏感和脆弱则是他们的标签。敏感与脆弱是自卑的伴生品,他们对于别人的需求的探察能力和共情能力超强,能敏感察觉到别人细微的情绪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往往是没有经过检测的,是他们以为的别人的情绪或需求,这也是讨好型人格模式与健康人格模式的区别,后者在察觉到别人的需求的时候会去求证——“我刚刚注意到你……能告诉我是这样吗?或者发生什么事了嘛”。
但他们往往又将内心的敏感与脆弱隐藏起来,压抑这种需求,因为他们害怕冲突。表面上看起来甚至似乎没有需求,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一旦表露出自己的这种需求,会为对方造成麻烦,对方会不满。即使真的有了冲突,也会先道歉,即使她并不觉得自己错了,久而久之,长久的压抑可能让讨好者丧失对于情绪的判断,可能的情况是当对方做了一件似乎不那么好的事情时,她们不知道该不该生气。
但他们并非没有需求,只是不愿意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行动成为了他们表达需求的方式。他们为另一半做一些事,期待着即使自己不说对方也能够理解他们的需求,也能够用相同的方式来回应他们的需求,比如他们可能经常去找对方聊天,这意味他们也希望对方经常找自己聊天,但他们不会向对方表达我想要找你说话。另一半往往很难察觉到他们的需求,他们的需求敏感到一些极小的细节,以至于对方很难察觉到,讨好者就会觉得对方并没有像自己对他们那样好一样对自己好,便会感到失落。这是因为讨好者自身有着超强的共情能力,所以她以为别人也和她一样能够察觉得到。
但讨好型的人为什么有时候会去指责对方呢?这是因为讨好者的讨好其实并不是毫无目的的,他们的行为背后的逻辑是:我对你这么好,你是不是也应该对我好一点?但往往对方没有给她想要的回应的时候,她就会觉得有一种委屈的心理,我对你这么好,我牺牲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要对我这样,积压在心理的委屈长久的积累之后就会爆发,就会指责对方;但往往爆发之后出于对冲突的恐惧会让讨好者又马上后悔,因此我们常常会发现,讨好者在歇斯底里的爆发后又会首先去道歉,因此讨好者关系中的另一方尝尝会觉得讨好者的行为反复无常,难以理解。
要说明的是人们经常会去判断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但没有人是完完全全固定的某一类生存姿态的。可能对待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模式,也可能本身几种人格之间就是可以转换的。譬如也许当愤怒积压到极致,你无法再忍受自己总是讨好别人的时候,愤怒和委屈积压,或许会转变成指责型。
讨好型人格模式的危险在于他们长期忍受着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漠视自我,压抑自我,无法接受自我,一旦被别人夸奖,讨好者会紧张甚至背负巨大的压力,害怕被拒绝,因而在被拒绝后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为了应对这种痛苦,他们会在被拒绝之后暗示自己,觉得你看吧,我就是不值得被爱吧,早就料到了。于是更加进一步强化讨好的行为陷入恶性循环。
更长远的潜在危害在于渐渐的会更加习惯于甚至追求这种讨好的、被拒绝的状态,因为人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感到心理上的舒适,而对于和自己认知不一致的东西感到无法接受。因此讨好者往往会发现自己总是处于追求一些不喜欢自己的人的循环中,当你发现自己一直在寻求这样的关系时,你可能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在爱情中的行为与态度。
如何摆脱
有些人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讨好式的行为,有些人虽清楚的认识到却无法停止自己的这一行为。认知和行为是两种改变的有利工具。
从认知上,讨好者需要思考清楚的根本问题是 我是否值得被爱?引申出来的问题包括我是否要通过讨好别人才能被爱?以及我能否表达自己的需求?
1. 过去不代表现在,过去没有得到爱,不代表永远没有爱,因为世界上总有人爱你有人不爱你。即使真的没有爱,自我的充盈也会让生活没那么糟。
2. 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你的一切。感激别人的理解,但不要要求,更不要要求那种时时刻刻的理解。建立起和别人之间的边界感,无论多爱,这还是两个人,还是两个独立的总有不一样的个体。
3. 没有无条件的爱。不解释。
对于讨好者来说这些很难接受,但没关系,人总要成长,生活也总会为你安排课程。看看有些中老年人的签名,比如我妈,写的就是“人生是个大课堂”。别笑,我觉得挺对的,现在我妈给我发防骗链接我都会回她。。。。。。很多讨好者经历过一次非常彻底的绝望,可能会走出讨好的模式(我的经验是如果你在一段痛苦的关系中没有学会该学会的经验,那么生活就会再安排一次痛苦,直到你痛到觉得需要改变为止)。
从行为上:
1.尝试一些小的行为改变,获得正向反馈,建立良性循环机制。
尝试探索自己的需求。
尝试坚持自己的需求。比如我中午吃饭想好了吃牛肉面,我会邀请大家,但大家如果不吃,那okay我就自己去,我一定要吃到牛肉面(虽然有点中二。。。。),我的同事开始评价我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了(窃笑,被我骗了,但anyway,我是在朝那个方向走)
尝试表达自己的需求,尝试表达。如果我想要跟你玩,那就告诉对方,爱情的甜蜜不是通过对方猜出了你的需求表达的,而是我爱你,我在意你的需求,我会尽力去满足你的需求,如果我无法满足,我希望你知道是为什么并能理解我的难处。
2.上述这些都是在尝试要你做自己,但做自己不是走偏了,不需要讨好不代表这可以任性、作;另外讨好者也不要矫枉过正,对别人的共情与关爱是非常难得珍贵的特质,所谓善良,be kind to others,不要丢掉,只是在关注他人关注自己的同时去进行。
3.另外也可以尝试心理咨询,三甲医院就有。
如何跟讨好者类型交往?
如果你是讨好者的另一半,如果讨好者向你卸下了盔甲,那么就在不伤害自己的情况下,别再向她狠狠捅一刀。当然不鼓励不顾自己的需求去满足讨好者的需求。(但是不是两个讨好者在一起会格外甜蜜呢?没敢想)
但本着共同成长的原则,如果能够帮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讨好行为,乃至帮助对方走出来,其实是一件美事不是吗?Be kind to others.善良是个不可多得的品质,做到非常棒,没做到没有任何不对,只是在不伤害自己的情况下也能帮助别人,何乐而不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