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希望能找到一个懂自己的朋友,你说出来的话,对方懂,你没说出的话,对方也懂。不知道知己应该是怎样的,所谓“知己”,了解自己,懂自己,应该也期望懂彼此吧。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你操琴,他会意。夫复何求?子期身死,伯牙绝弦,可知知己此生,可遇而不可求。因此,懂,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里面尽是惆怅之意。或许,人,真的有社交的需求,却不是假的人情往来,而是情感上的慰籍。比较讽刺的是,这种懂,很少,也很多人告诉我们不可贪心,有就可以。
毕竟,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投射里,直到某一天身死,才会看到真正的世界和真正的旁人。对啊,就像泰戈尔说“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中的苦与乐。”很难做到真的理解,但哪怕暂时放下自己,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或许可以达到一点感同身受。
《魔道祖师》中,魏婴历经两世,可谁人真正懂他呢?第一世,未修鬼道前,世家公子第四,恣意妄为,板正的云深不知处不能容,温氏不能容,只不过他凭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和“笑”也活得安然自在。若说喜欢他,有很多人;羡慕他的人,更多;妒忌他的,自然也不少。懂他的,估计只有一个江叔叔吧,“婴自幼如此”,可却身死。修鬼道后,怕他,怨他,妒他,比比皆是,爱他也有,担心他也有。却无人知他寥落的心意,一切,都回不去了。第二世,蓝湛慢慢懂他了。走他走过的路,做他做过的事,受他受过的罚,只为体会他是如何想。是啊,虽不能完全体会,但他放下了自己的板正和执念,去想他所想。当他说“不夜天,没有和你一起,我有悔”,当他质问“何谓正,何谓邪”时,慢慢就懂得魏婴的无奈和坚持,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质问“你就不能不惹祸吗”。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既不懂,我又何必说。既想靠近,就自然会慢慢体会,慢慢懂。
徐志摩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之中,寻找我人生之唯一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