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生智慧语录
闲,要从勤中得来。
《格言联璧》曾道:“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闲字,然闲字要从勤中得来。”
世间最让人受用的,是闲暇,是可以或坐或卧,或行或歌,没什么事等着你做。
但这闲适,却要从勤勉中得来。
《格言联璧》中也说,“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闲暇。”
人活着,必定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事。
若不勤着去做,哪里来的闲?
只怕是偷来的“闲”,是懒,是拖延,是怠惰。
书中又道,“若一懈怠,诸事都废,方寸中定有许多牵挂,何处讨个闲来?”
只要人懒了、心懈怠了,必定许多事没去做,或没做完、没做成。
即使身子舒适地窝在沙发里,心里也不免挂着。
身体再闲,心若不闲,哪里是闲?
是“困”才是。
而且,人若太闲了,容易产生种种妄念。
我们常说“闲得发慌”,就是这个意思。
《菜根谭》中说,“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
一天到晚,什么事都不做,便很无聊;
无聊得久了,心就空荡荡的;
心空荡久了,就会发慌,会胡思乱想。
人一旦胡思乱想,就极易被自己的念头纠缠。
闲,虽然难得,但是勤恳奋斗中得来的闲,才真正令人安心、充实,真正有意义。
而一身疲惫后的恣意、松弛,也往往更加滋味悠长,让人分外闲适,格外知足。
02
静,要从动中修来。
《菜根谭》中说:“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
心学大师王阳明,便十分强调静。
他要求弟子静坐,以修心、静心。
又说,“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
但是,即使这样强调“静”的王阳明,也极为反对一味好静。
《传习录》中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
他告诫弟子,修静,要“到事上去练”,否则就是“坐枯禅”,遇到点事就乱了。
身旁无人,眼前无事时,要静,容易,许多人都能做到。
但在人群之中、临事之时,内心还能保持着清静、冷静,才是真正的静。
明朝的理学大师吴与弼,每天早晨很早起床,不停劳作。
他告诉弟子,上天赐人一副躯体,是用来实践的,不是坐在那里空想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时,都要面对和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
若修静只是坐在那里庄敬持守,甚至受不住一丁点热闹场、纷扰境,是不可行的。
修静,应当修到“动时的心,就是静时的心”,时时清静沉着,临事不乱。
03
乐,要从苦中享来。
快乐,谁不喜欢?
来世上走一遭,都为着取个乐子。
但我们似乎,应当时常停下来,想一想,当下的“乐”,是不是稳妥,是不是长久,会不会持续下去?
声色犬马,今朝有酒今朝醉,都不是快乐,不过是享乐,瞬间即逝。
梁启超先生曾在《最苦与最乐》中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苦中得来的乐,是在困苦中磨砺出珍珠。
它坚实、牢固,谁也拿不走,什么也打不碎;它晶莹、璀璨,是从心底生出的喜悦,熠熠闪光。
而且,我们小时候,可能喝一口汽水、吃一块面包,就十分满足。
而如今,不论多美味的果汁,多精致烘焙的蛋糕,吃了却也是寻常,没了那时的幸福感。
只因乐得多了,就寻常了,食之无味。
但在苦中得到一丝的乐,都会感到十分的甜。
所以,乐虽好,却似乎也不能过多,不可尽情享乐。
否则,原本能带给我们极大快乐的东西,也会失去它的魔力了。
当然,更不可只要乐,而不要任何的苦。
甚至于,为增加快乐的强度,不妨逼着自己吃些小苦头。
譬如早起,譬如节制饮食。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也曾说,“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有苦有乐,从苦中享来快乐,才是让人安宁的,才是最为快活的,才给人最为浓郁而长久的喜悦。
人生,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麻烦。
不怕苦,不怕劳,奋力去做,便能得到真正的闲适和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