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赐,复性端木,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黎人,少孔子31岁。二十余岁承接祖业开始经商,家境富裕,之后子贡拜入孔门,开始和孔子学习仁礼,子贡是非常认同孔子之道的,但他同时又面临着很大的纠结,因为他经商的同时又在学习仁和礼,这两者是否冲突,这也让他不断地抉择,感到非常的矛盾,那么我也在想,子贡到底应不应该拜孔门?
子贡在初入孔门时已经很富足了。出身富裕,早年开始经商,后来拜入孔门,他与颜回、子路的出身都不一样。颜回是一个没落贵族,而子路可以直接说是野人草根出身。子贡在孔门所有弟子当中,也算是最富有了。我想这样出身的一个弟子,他难免在刚入孔门的时候会有一些骄傲,毕竟家境很好,可这并不至于说子贡不认同或瞧不起孔子,要不然他好好经商,何必入于孔门。所以子贡肯定还是认可夫子,也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和礼。子贡的这种性格也很快在他入于孔门之后体现出来,子贡入孔门一年,觉得自己超过了孔子,但是第二年就认为自己与孔子相同,第三年知不及孔子。再后,孔子大道慢慢让子贡感受到孔子的圣贤之气,所以也慢慢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是不及孔子的。那么子贡未来可能会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子贡在口才以及言语方面是极其有天赋的,并且它可以去处理一些具体的问题,子贡的脑子是非常灵光的,我想他可能对于外交很感兴趣,并且他可能对仁和礼的问题很感兴趣,这也是他入孔门的原因。我想子贡也会在这些方面不断地精进、不断地去向孔子求学问道。
子贡是一个非常善于问问题的学生,他也经常求学问道于孔子。子贡当时想改变杀羊祭祀的传统礼节,认为这非常的形式化,孔子曰,赐,你爱你的羊,我爱我的礼。在此孔子没有点出礼的本质,但是为什么孔子不直接点出来?我想是因为孔子是因材施教,如果现在直接和子贡讲礼,子贡也无法理解,所以还需要让子贡在之后生活中慢慢去领会,然后再去教导。子贡亦问,何可谓士?孔子说有廉耻之心始于四方,也不辱君命。子贡继续说,如果要是低一等,何可谓士,孔子曰要对自己的家族有孝心、对自己的邻里乡亲有宽容,要有孝悌之心。子贡又问,敢问其次。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但是也要符合仁义再去落实,不符合义就没有用。我想子贡问这一番话之后可能会对他的三观有一个很大的冲击,以及刷新,因为子贡之前所想的可能与夫子之道完全不一样,通过对话,让他有一个全新的认知。由此也可以看出,其实子贡是怀着很多疑惑入孔门的,还希望在孔门当中对很多事情有更确切的认知把握。
子贡很认可夫子之道,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在其中间子贡遭遇了一次非常重大的信仰危机。在陈蔡绝粮期间,从者病、莫能兴,夫子道也无法推行,于是子贡提出要降低父子道德标准,这样的话天下就可以容夫子。孔子曰,良农能稼而不能为,良工能巧不能为顺,修不修道在于我们自己,用不用道在于别人,你今天求为容,赐,你的道不远矣。子贡和颜回的观点有所不同,子贡讲的是降低道的标准,颜回所讲,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但其实子贡这样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子贡擅长经商,如果东西卖不出去,就需要降价才能卖掉,总不能说我这个东西就不降价,我卖得最贵才能说明我的东西是最好的吧,所以子贡的观点其实也是有他自己道理的。同时也可以看出来其实子贡对于夫子之道的领悟还没有非常的深,没有完全的理解,但肯定也是有自己理解的,可能只是和颜回比起来没有那么深。其之后孔子曾说自己不想说话,子贡曰,如果你不说话,那我又该说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什么了吗?四季不是还在运转,百物不也正在生长?天说什么了吗?其实在此孔子已经点出了天道了,就是那种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天道,对于那些小猫小狗来说,他们自然无法体会天地的运转,但是只有人可以体会到这其中的转变。孔子的大道为恢复礼乐推行仁政,这种大道是需要终身去悟,终身去行,永无止境的。
子贡在外交、经商上能力是极其强的,非常有天赋。司马迁在这些方面对子贡的评价也是很高的。子贡可以很好地预测商机,并且也善于囤货,可以在物价很高的时候把它卖出去的,当时也富比陶朱。司马迁也很认可子贡的经商,因为他也认为只有衣食足才可以知荣辱,人富而仁义附焉。但是人富了就一定会有仁义吗?也不一定,但司马迁在这里想表达的意思,好像不是这样,他肯定也会想到这一层,他要表达的应该是一个人只有先满足生理需求,才可能会朝向更高的层次。这其实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待道,但是夫子的大道是永无止境的,司马迁也是很认同的,因为他会说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司马迁从内心深处是非常崇拜孔子的。司马迁也非常的认可并且称赞子贡的外交能力。面临孔子的父母之邦鲁国即将有危险,子贡,凭着自己的口才以及外交能力,在各个国家之间游说君王,最终成功地保住了鲁国,并且在10年之中,五国也各有变。存鲁,乱齐,破吴,疆晋,而霸越。他这样的一种外交能力是极强的,也被称为外交奇才。但子贡保住鲁国的同时,又让其他的国家乱了,那么子贡的外交策略与孔子的理想是否有冲突?我想是有的,子贡并没有像孔子一样,通过恢复礼乐推行仁政的方式来开展外交,而是用自己多年的政治经验来处理问题,其实子贡也是很纠结的,这个事情很麻烦,因为他这两者之间也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不知道该怎么办,一直在做着斗争。
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说,你怎么来的这么晚,现在泰山已经坏了,梁柱也要坏了,哲人萎乎,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并且此时孔子预感自己即将死亡,在此之后七日,孔子卒。那子贡对孔子的遗言有何感想?我想这件事情会让子贡感到极度的伤感,因为他与孔子之间的感情非常的深厚,很尊敬孔子。并且他会感到很遗憾,因为孔子的道传道未果,就是要恢复礼乐,推行仁政。我想如果我站在子贡的角度去给老师说几句话,或者说子贡对于孔子即将要死的感想是什么?我想子贡会感觉很伤感,毕竟他与孔子的感情很深厚,并且在此之前孔子曾说自己不想说话了,但是现在孔子是再也没有办法说话,永远说不了话。子贡还有很多的疑惑,也没有办法再有人倾诉、没有人可以教导他,他一个人孤零零的活在世上,也不知道之后该怎么办了,他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他都没有找到答案,孔子就死了,子贡是何等的悲惨!没有人会懂他所想了,弟子皆守孝三年,唯有子贡守了六年。我想在这期间子贡更多会想的是自己之后要怎么办,找到人生的意义,意义在哪里?子宫在此之后还可能弘扬师道吗?我想已经不行了,因为子贡对孔子的道理解不深刻,并且他也没有办法用自己的言语去说清楚,只能用一些比较华丽的词语去诉说,但并不能把这个道继续传承下去。其实子贡在守墓六年之后,就在国与国之间随便做了点小交易,最后在史书上只留下了四个字——无疾而死,都不知道子贡是怎么死的?!现在更可体会到子贡他的悲惨,其实也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他的内心是如此的复杂,如此的纠结,再也没有人可以替他解开了。颜渊、孔子都已相继去世,唯留子贡于这世间...
那么,现在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子贡到底应不应该入孔门?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那么做再多也是没有用的。子贡入了孔门之后,不断地在仁和经商外交中做着抉择,让他始终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但是我想经商和孔子的仁,两者是不冲突的。因为有一个词叫儒商,有儒家的心,同时再去经商,那这样的经商其实也算是仁心的一种外推,所以,子贡入于孔门当中,学习仁和礼,这也让他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并且对更多事情有更深的领悟。子贡还是很有必要入孔门的,但需要在仁和经商两方面达到平衡,不然就会很纠结,找不到方向,找不到了意义,最终子贡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非常的悲惨,但其实他对孔门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他入于孔门,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转变,那我想,如果他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以及人生的意义,可以在之后的生活中发展的很好。子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一个例子,我想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身上的某些东西值得我们去铭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