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偏见本身的定义,是指“对于一个群体及其成员负面的预先判断”,但是大多数时候指的是消极的判断。偏见是一种态度,而态度是情感、行为倾向和信念的某种独特结合。所以,偏见不同于刻板印象和歧视。
关于刻板印象,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比如我们对非洲人的印象是贫穷和落后,对德国人的印象是严谨和务实。然而,这种印象有时候也是不准确的,比如很多人认为肥胖者就是懒惰、迟钝的,但实际上有很多“灵活的胖子”;很多人觉得穆斯林都是恐怖分子,但实际上其中善良人仍然占大多数。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一般称之为“过度概括”,就是俗称的以偏概全,这也是对事实的歪曲。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的易得性启发式判断,往往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以,对于媒体公布的信息还是要理智判断下才行。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而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歧视的根源在于偏见。也就是说,当偏见发展为歧视的时候,往往会造成不良后果。歧视代表的是外显的偏见行为,而实际上偏见有时候是内隐的,甚至是潜意识的。
偏见既有公开的、有意识的形式,也有微妙的、无意识的形式。甚至有时候,偏见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这一点怎么理解呢?原因有二:人们对弱势群体经常会有一种“怜悯”的姿态,从而导致偏见的产生。比如,美国大学课堂里时常会出现对黑人学生成功的赞扬过度,和对他们过失的批评不足。第二个原因是出于现在“政治正确”的社会风气,认为对于弱势群体成员的指责统统都是“歧视”,这显然不应该是正确现象。比如经常看到西方媒体报道的有关女权主义者的新闻,其中相当一部分难以被正常逻辑所理解,网友们丝毫不给面子,将这类人称为“女权婊”。我觉得没啥毛病233
偏见在社会中最常见的例子是性别偏见和种族偏见。虽然在我们国家对种族的偏见现象比较少见,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一直广泛地存在着对黑人的歧视。在那以后,对黑人的歧视虽然变少了,但偏见仍然存在。类似地,对女性的歧视近年来也逐年减少,但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和一定程度的偏见依然存在。在中国,受古代传统文化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都存在于社会中。即使在生育方面大多数人的观念已有所改变,人们在潜意识里仍然会将女性与“柔弱”、“怯懦”等词联系起来,潜意识里认为女性是弱势群体。实际上,虽然男女的确在攻击性、同理心、社会联系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大多数刻板印象仍犯有过度总结的错误。
————————分割
今天看到有人分享了关于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案例,我自己也是深有感触,打算凭借自己以前做电子竞技的经验(大多数队员都是不到二十岁的孩子),再结合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写一篇阐述这类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办法的文章。目前正在画树形图整理思路中,估计要酝酿一阵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