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分析从解放到维稳,应对人的正常的要求,而不是独特的要求。
2、精神分析从个人到系统,对家庭系统的观察,才能更好地了解创伤的代际传递,把内在系统和外在系统都放在精神动力学的盘子里。系统之外是社会文化,文化流动性、多样性、冲击性变强。
3、从以来访者为中心到咨询师,咨访互动为中心;弗洛伊德给来访者留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联想,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虽然留意到反移情,但是会把它当成不好的,要排除掉。但反移情很难完全避免;后来开始利用咨询师感受到什么去进行工作。这样更为敏锐和直接。中心从来访者转到咨询师,利用反移情去工作。最好能够温和地分裂,保持对两个中心的关注,走向系统的视角。
4、从非常被动到逐渐的主动,一开始分析师是非常被动的角色,当费伦齐提出主动技术时,在其他人看来是荒唐的。关系学派多用主动技术,见诸行动。精神分析的这种主动的转变也是在精神分析的背景下,不能妄动。
5、从障碍到信息,自由联想的中断可能是来访者体会到一种无意识的刺激,这种刺激具有威胁的特性,这些其实已经是发生了阻抗。如果来访者在某个地方经常中断,代表他并没有隐藏某些东西,而是在告诉你一些东西,所以这不是阻抗而是信息。负性治疗反应的根在阻抗上,新手咨询师会觉得这是一个障碍,其实咨询师应该跳脱出来,思考对来访者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如果创伤发生的比较早,在前语言期,靠大脑的领悟并不能解决。
6、从冲突模式到缺陷模式的转变,弗洛伊德处理的是冲突的,内疚的。内在有相互冲突的两部分。愿望难以实现,用替代性的方式去实现,但又没有真正实现。把冲突发展成移情神经症,把内在的冲突变成与咨询师的冲突。把潜意识意识化,但是可能大脑明白,其他部分都没有明白,只是局部的局限的领悟。更深层次的冲突一缺陷,并没有化解。站在缺陷的角度更多地关注反移情,就像早期的母婴互动一样,应该更主动一些。
7、治疗行为的靶点从领悟(驱力理论,相当于一神论)转到依恋(关系)上,以及人本主义,各种短程治疗都需要重视关系。(1)从精神内到人际间,目标就是通过咨访关系的建立,让来访者获得建立关系的能力;(2)通过关系达成领悟,关系中的,动态的,生态的自我认知,更高级。
8、从过去到当下的转向,更多地意识到当下,反移情是在当下发生的,来访者也是在当下谈过去,也是在提供信息。 Ta 所呈现的一切,都是精神的外在化和当下化。
9、从科学到解释学,通过症状认识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