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昨天和我说了一件事。
她说她去市区吃饭,店里面进来一位一个穿着邋遢也不算是乞丐的大伯,他拍了她示意让她给他钱。朋友没给,但是朋友问他要不要吃午饭,还带他去柜台要给他买中饭。可是那个大伯一直摇手,坚决要朋友给他钱。见朋友不给,又去找店里吃饭的其他人要。最后,以那位大伯被店员小哥赶出去结束。
朋友显然很糟心,纠结了很久。还问我:我做了什么?我做错了吗?他为什么只要钱?
朋友当然没有做错,她做得很对。为什么一定要给他钱?凭什么。
况且我到现在也不觉得他真的只是一个“乞丐”。我对现在社会满大街的“乞丐”信任度极低,因为被部分心机人士骗取太多同情。
我和朋友说,我小时候的时候,村子里经常有要饭的人,挨家挨户走街串巷的那种。那时候每当有要饭的人到我家来,妈妈总会给一些自家种的蔬菜或者大米枣子什么的,有时候就盛一碗桌上的饭菜。我记得那些要饭的也会问你要钱,但如果你不给,他们也会接受你的其他好意,并不停感谢你。偶尔还会有会算命的老爷爷,给你算上一卦吉祥如意。或者会唱戏的,给你哼两段以表谢意。
朋友渐渐懂了,善良是应该的,但善良决不能泛滥。善良是我们的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不能被对方绑架。
我们也一致同意,人最重要的是善良。
但你不要把善良人为拉到一个道德高度,逼着别人去善良,就像我下面所说的事件。
2.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这样的活动,叫什么“一元钱工程”、“一元一份真情”、“献出你的爱”等等等等,无非就是要让你捐钱,用一完成学校的所谓指标或者爱心工程面子工程,意思都一样。
而且你捐一次还不够,非得让你一次又一次地捐,不停地捐,而且总会拿出非常非常道德高尚的理由,让你觉得这么一块钱你都不舍得捐,你良心是不是有问题。最后你迫于压力,也因为那一块钱不是自己赚来的无所谓,一次又一次,心甘情愿地被宰。但是你从来不知道你捐的钱去哪了。
我经常遇见捧着个爱心箱的光荣大学生一脸无奈或无畏地堵在某个必经路口,希望大家都捐上一块钱。
我现在是再也不会去捐了,因为我学聪明了。不过我每次都很替他们担心,这要是人人都像我一样不善良都不捐,那他们岂不是自己得贴好多钱了?
3.
记得当时有位同学院的同学病得很严重,需要很大一笔手术费,情况非常危急。
然后有些人开始鼓动大家捐点钱,一时间,朋友圈空间都刷屏了。
那位同学虽说和我同一个学院,但我完全不认识。我默默打了一百块,说了句:加油。我给得很少,仅仅是我的一点心意。
但当时看着刷屏,我心里就在想,一个个转发这么积极,真正又有几个人会去捐?结果一问身边几个人,全都笑着说没捐,谁捐啊又不认识。我估计我说我捐了100都会被说傻逼。所以我发了一条很愤青的不合时宜的朋友圈。具体内容你们大概也可以想象了。不过我仔细一想,立马就删了那条朋友圈。
因为我发现我那样是不对的,太小人了。你怎么知道别人在转发的同时没有捐钱呢?你凭什么认为只有你自己才这么有爱心?再说了,即使别人没有捐,你也没有理由说别人什么,他起码还转发了呢,这也是一种帮助。即使他什么也没做,没准他在心里为他祝福呢!再夸张了他真的什么也没做完全不知道这件事,那又怎么样呢?
这样一想,我就觉得特别羞愧。
你选择善良,那你选择就行了,不要去干涉别人的。善良只是我们自己的一个选择罢了,每个人表现善良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那就做好自己。
善良,也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4.
其实,善良,在我看来,仅仅是我们的一种选择,和其他的任何选择都一样,没有什么特殊性。只有把它普通化而不是神圣化,你才能真正地认识善良并做到善良。
而我们总喜欢把善良扭曲,不是拉高到一个道德制高点,就是贬低到臭水沟。所以我们在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极端的冷漠化,你看看现在的社会戾气多么重人们之间的信任感多么低。另一个极端是极端地善良化,善良泛滥了,甚至是傻,而这在面对了某些冰冷的现实之后,很容易会转化成前者。
善良其实处于两者中间,和吃饭睡觉一样,仅仅是一种选择,就这么简单。
最后分享一个极端冷漠化的事情。
七点下班的时候和两个朋友去坐公交,十字路口等红灯的时候,一辆私家车停下来问我们去哪?说回学校。问十块钱走不走?其实挺近,十块钱也不算太贵,毕竟天这么热,三个人坐公交也得六块钱。那就走。
上车后我坐在副驾,我从口袋里掏出两张五块钱纸币给司机。司机边开车边笑哈哈地从我手里拿过钱,不过一次只拿了一张,另一张还在我手里。司机刚想收下钱的时候,应该是瞟到这是张五块钱了,他一开始应该自然地认为是张十块的。然后立马变了个语气和我说,“小伙子,你不会连十块钱都要.......”话没说完,看见我手里还有一张五块,赶快接了过去,又重新哈哈哈了。
但我明白他的意思。
说这件事和善良有什么关系呢?貌似没什么关系,的确没什么直接关系。
硬要说的话,你可以理解成这是为我之前说的第一个极端举了个实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