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教学支架建构例谈》 张小虎
1.心理学家伍德将其用来描述同行或者有成就的人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所施与的有效支持。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义者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法,其核心策略是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通过这种“支架作用”让学生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2.教者在宏观把握和精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可以运用概括和提炼的手法,设置出宏观性的问题、情境、线索及提示,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以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之效的教学支架。“宏观型”教学支架运用得当,可以有效统摄教学内容,使课堂高效紧凑,脉络清晰。
3.教者在文本细读并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了凸显文本的精妙之处,可以运用“文本改写”或“文本变形”的手法,呈现出与原文有别的“负向文本”。通过建构“变异型”教学支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理解原文“有意味的语言形式”。
4.教者按照“文本对读”和“文本互证”的思路,在原文本的基础上,补充和追加同类文本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拓宽眼界和深化理解。“外引型”教学支架则在文本的外部“发力”,意在通过引入与原文本构成互文式对读的同类文本,拓宽学生视野,深化其对原文的理解。
5.整体而言,“宏观型”支架重在“统摄全局”,多用于“整体感知”和“理清思路”环节,意在为进一步研习文本拧出一条线索;“变异型”支架重在“聚焦局部”,多用于“文本研读”“语句鉴赏”等环节,意在凸显文本的精妙及细微之处,有“定点突破”的意味;“外引型”支架重在“升华提升,多用于“拓展提升”等课堂收尾环节,意在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国外“生成性阅读支架教学”译介》 游晓岚
1.支架建构的三个关键维度:由教师主体转为学生主体,支架要随着事件的推移逐渐撤销,以及学生思维的生成性。
2.教学领域对支架的应用大致分为两种:生成性支架和预设支架。
3.伍德指出生成性支架教学有三个维度:时间上的即时性(决定何时给予帮助),教学的即时性(决定给予何种程度的帮助),内容的即时性(决定教学的重点)。
4.阅读支架教学是对支架教学的直接运用,是支架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支架教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计划阶段(备学生、备文本、备阅读目标)和实施阶段(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
5.综合国内外文献“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和笔者的思考,现将语文阅读中的教学支架分为5个阶段:1.最近发展区;2.搭建支架;3.创设情景;4.学习探索;5.效果评价。
6.支架教学为阅读课程提供整套程序,阅读支架教学有助于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文本,它具有许多优点:与学生联系紧密,学生不是被动的听讲,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式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