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映的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国内电影评分8.3,在俄罗斯上映时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纪录,并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
电影更像有故事情节的纪录片,导演安东·梅格尔季切夫尽可能冷静客观地记录一段过往。他试图通过影片客观地展示这场比赛,尽力真实重现比赛中的双方。
电影背景是1972年奥运会苏联与美国篮球对决中夺冠的情节,影片全程没有噪点,从奥运会前夕到赛事结束拍摄的十分紧凑,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政治局面和比赛实况。影片前期围绕苏联国家队训练情况展开描写;后半段直击主题,展示了奥运会赛场上苏美的决赛时刻,情节展现还原度高、细腻。影片增加的艺术节奏感让剧情看起来的更跌宕精彩。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苏联篮球一路所向披靡,出击打败了劲敌南斯拉夫,半决赛时又战胜古巴队,而电影《绝杀慕尼黑》正是描写决赛对阵美国男篮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瞬。在比赛即将终场的最后6秒,美国队的道格·柯林斯(公牛队著名教练)获得两次罚球机会,两罚全中后将比分从48:49拉倒50:49而领先,紧要关头苏联队请求暂停,由于场上声音过于嘈杂,裁判并没有听到这个请求,导致裁判暂停时,比赛时间已剩下1秒。可想而知,这一秒足够让美国队庆祝胜利了。但此时国际篮球秘书长威廉·琼斯立即中止了他们的庆祝要求重赛,比赛时间拨回到3秒。于是,决赛出现了高潮,当谢尔盖·贝洛夫被死死包夹并绝望的甩出这一球时,小将亚历山大·贝洛夫接球起跳上篮得分,苏联51比50逆袭绝杀美国队获得金牌。
电影里球队成员原型解体前的苏联是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篮球国家之一,他们的辉煌始于20世纪50年代,奥运会夺金2枚,3次获得世锦赛冠军;连续夺得过14次欧锦赛冠军,从而荣登欧洲霸主的地位。那是真正的篮球沙皇,无人能撼动他们篮球界的地位,也正是因为他们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再次击败美国男篮,成为当时惟一能匹敌美国篮坛在国际篮坛霸主地位的球队,从而促使了美国男篮在1992年组建梦之队。
电影中那个叫萨沙(亚历山大·贝洛夫)的20岁青年,正是他在尖峰时刻的绝杀投篮,使得苏联第一次在奥运会上击败了美国夺金。也正是苏联男篮在教练加兰任的临危受命,力排众议并向世界宣布要战胜劲敌美国队,才有机会带领苏联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站在决赛场上迎战美国队。1972的奥运会,慕尼黑的那个秋天,成为国际篮球史上的一段传奇。这场绝杀之后的第6年,1978年亚历山大·贝洛夫因恶性血管皮内细胞瘤去世,时年26岁。1991年他入选FIBA550大巨星。2007年入选FIBA名人堂。
体育竞技个人层面是掌握一项专业的肢体技能来完成与对手的极限对决,但同时也是在挑战自我的极限,从而强大自己的精神意志力。不论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体育竞技都是磨砺一个人成为一名勇士的绝佳途径,之所以《绝杀慕尼黑》能燃起人们的激情,大概也是这样的原因吧,没有战争年代的拼杀,和平时代依旧可以造就战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