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田耳老师
整理者:疏雨圆荷
第二个要点:
用优选法提升故事创作质量。
进入具体的故事创作有多种方法,写作者也各有心得。
老师也从他的个人经验以及可操作性考虑,和大家分享了优选法。
什么叫优选法?
就是具体的创作中,对于每一个细节的推进,你都可以先想出这一细节,所有的可能。
再筛选出最合理,最优质的那一个。
好的作品是每一个细节的优化筛选,然后组接而成。一个细节完成后才能发现,下一细节有哪些可能。
就像爬一座高山,你要事先做计划。
等真正往上爬的时候,你每完成一定距离,也必须现场考量,具体情况再决定下一步。
举个例子,老师以一堂写作实操课为例,展示优选法在故事创作中的运用。
多次课程教学,也验证了故事创作的每一个细节,当你尽量多的开列出各种可能性时,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往往是一致的。
在这堂实操课上,我从一组主题摄影中,选择一张照片展示给学生。
在这张照片中,一位耍猴人微笑地看着妻子给猴子喂奶。
在我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当堂开始写故事梗概,近半学生编成了这样。
一位耍猴人的妻子痛失爱子,但坚持以母乳,将一只失去母猴的猴崽子喂养大。女人和猴之间,建立起一份不可思议的母子之情。
很明显,他们从照片读解出以下两组人物关系,
※ 耍猴人与猴
※ 耍猴人的妻子与猴
其中,第二组人物关系耍猴人的妻子与猴明显有更多的故事性。
学生们为了让耍猴人的妻子与猴关系更亲近,更稳定,一位耍猴人的妻子痛失爱子。就成了最简单,最有效的处理。
但我提出质疑。女人是因为痛失爱子,才将猴子当成孩子用母乳喂养他吗?
学生当然感到诧异。在这里,我也提醒大家,关于创作,关于虚构,我们更要牢牢把握事实的逻辑。
虽然我们可以没接触过耍猴人,但人性总归相通。
如果女人的小孩意外死亡,她不可能有心情将哺乳行为进行下去。
耍猴人的妻子给猴子喂奶,最大可能只是以乳汁代替奶粉,从而管控生产成本。
这时候,学生才恍然发现,照片中还隐藏了一组关系。
耍猴人的孩子和猴子。
当三组人物关系全都找出来后,学生们很快明确,耍猴人,孩子和猴子才是最具故事性的一组关系。
接下来,小孩的性别如何确定?这并不存在优选,男孩,女孩都可以。
大多数同学下意识地认为,应该是一个女孩,我问为什么呢?
有学生脱口而出《月光宝盒》。
之前我们讲过借典和反借,如果编撰一个女孩跟一只公猴一块成长的故事,估计少不了对电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中的情节,这也是经典的力量。
好的,那我们就定为女孩和猴子的故事。
接下来,重中之重,你要找到这个特殊家庭最具戏剧化的矛盾,找准矛盾故事往后铺排,便具有稳定的方向性。
学生给出了这样的选择。
第一种选择,女孩儿被猴子抓伤,母亲要抛弃猴子,但女孩儿又哭嚷着要和猴子在一起。
第二种选择,女孩越来越像猴子,而猴子越来越像人。
第三种选择,猴子发育的快,所以稍大一些女孩感觉自己有一个强大的哥哥。
当然,这些选择都可以,每一种选择也许都能编排出相应的故事,优选法则是找出其中最优的选择。
最后,学生一致选定这一条,耍猴人要训猴,但女孩不同意,他认猴子是兄弟。
逻辑上,这一设想非常稳固,而且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故事元素和戏剧张力。
如此一来,女孩与父亲有了矛盾,又会导致什么?
你可能会说,女孩会阻止父亲训练,小猴会有对抗。
但女孩儿还小,她也要靠父亲养育,那么我们必须想好,女孩儿可能做出最大的反抗是什么?
带猴子逃跑。
故事发展到这一步,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瑕疵。
若女孩和小猴年龄相仿,小猴成熟要比人快得多,小猴一两岁就会接受训练。
但一两岁的小孩儿哪能反抗父亲故事?编排到此,要回过去调整女孩儿跟猴子的年龄。
女孩年龄要稍大,大四五岁的样子为宜,那么猴子应该是他弟弟或者妹妹的一奶同胞。
我们根据优选法调整以后,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带着猴子逃跑,会有什么结果?
当然是举步维艰,总会被别人欺负。被人欺负的时候又会激起怎样的反应?
学生认为女孩儿会想起自己的猴子弟弟,可是孙悟空是一直隐蔽着尚未现身的孙悟空。这一设想便与电影月光宝盒的情节同构。
所以,面对欺凌,女孩不会害怕,反倒把这当成检验猴子的机会。
面临危险,猴子会否如同传说中那样,变回孙悟空,惩罚欺负自己的人?
到这一步,我们只需要确定创作的是现实故事还是神话。如果是现实故事,只能有一个结果,猴子不会变成孙悟空,女孩这才突然明白,并陷入一种彻底的失望。这就是很好的成长故事。
故事接下来似乎顺其自然了。女孩和猴子逃跑行动失败,下一步当然是回归,女孩继续读书,而猴子仍然接受训练,日后表演猴戏赚钱。
这可以是事情的结果,但似乎又不是故事的结尾。如果作为故事结尾,走到这一步太过顺其自然。缺少戏剧性,没有意外,读者肯定不会满足。我的几次实训课上,现场没人能很好的给出结尾。这个故事前面部分已经很精彩,
所以结尾愈加有难度。事实上,还真有作家写出了这样的故事,这就是汤成南女士的中篇小说片名,正是叫月光宝盒。
作家汤城南的这个故事是这样结尾的。女孩对猴子失望,也就疏远了猴子。父亲则带着猴子四处飘游,相依为命玩猴戏,挣钱养家糊口。一次猴子失踪,父亲急出了病。不久,父亲去世,
女孩儿当时已经读到大学回家为父亲料理后事。势必之后离开故乡之前,女孩还去了一个地方水帘洞。这是他当初为猴子挖的洞,没想失踪的猴子从洞里走出来,与女孩儿重逢。
猴子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忽然把一个猴系面具带到脸上,那是耍猴人做的齐天大圣的面具。
当我读汤城南女士月光宝盒读到这里,我不得不赞叹,这正是我理想中的那个结尾。
轻盈,意外,深情,又隐隐现出一笔诗意,甚至包含了奇迹。
我们整体看一下这个案例,前面故事发生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优选法推导,但到了故事结尾,画龙点睛的这一笔,不客气的说的确是需要天分的。
我曾和作者汤成南女士探讨过《月光宝盒》这篇作品。
他写这篇小说的缘起,是他看的一则新闻。
新闻里说,猕猴列为保护动物,耍猴人养大的猴也必须送去动物园,否则就是违法。
他进一步查资料,看到耍猴人的妻子,会给失去母猴的猴崽子哺乳,他就知道故事应从这里开始。
所以,当写作者具备一定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对同一素材的处理几乎有特别。相似的地方。
我读汤成难女士这篇小说,比别的读者多了一些感触。
如果我来写这篇小说,估计故事大体的走向会非常相似。
他也是虚构,我也是虚构,但会异曲同工。
我也进一步确定,这也正是不同的作者,在故事创作中,自发采用优选法而导致的趋同现象。
好,上面就是老师讲的故事创作的第二个要点,用优选法提升故事质地。
要点总结:
1. 优选法,是一种在故事创作中提升质量的方法。要求在每一个细节的推进中,先想出所有可能的选项,再筛选出最合理、最优质的那一个。
2. 好的作品是每一个细节的优化筛选,然后组接而成。一个细节完成后才能发现,下一细节有哪些可能。
3. 在故事创作中,可以使用优选法来选择最合适的情节、角色和细节,以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吸引力。
4. 在使用优选法时,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考虑到各种可能性。这需要创作者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故事创作需要遵循事实的逻辑,把握人性的共通点,以确保故事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6. 在故事创作中,找到特殊家庭最具戏剧化的矛盾是关键,这有助于确定故事的方向性和稳定性。
7. 在使用优选法时,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改故事情节和细节,以确保故事的连贯性和吸引力。
8. 故事创作是一个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创作者需要保持耐心和创造力,不断寻找最佳的创作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