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国国家地理推出了它的第一部连续剧——《天才:爱因斯坦》,短短十集,囊括了爱因斯坦传奇的一生,讲述了他对科学的热烈的探索,他的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以及他对世界和平的渴求和争取。影片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天文上光线通过太阳时弯曲的日食观测结果的成功为分界线,以其前后两个年龄段穿插连接来叙述其整个人生。
两个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对物理是狂热的,科学就是他的上帝。他对于宇宙运作的原理的好奇心贯穿一生,从未放弃对世界的思考,哪怕是最后在病床上忍受癌症的折磨,也手握钢笔演算大统一理论。时间是什么,空间又是什么?这是困惑年轻爱因斯坦的问题。牛顿给他的理论定义了绝对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样的默认条件下,宇宙的所有物体都在其运动三定律下有条不紊地运作。但爱因斯坦感到不满意,康德的哲学和马赫的力学给了他思考的力量。面对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牛顿理论的不协调,他深信必然有一个是错误的。但他享受麦克斯韦方程组的优美和谐,对牛顿时空观的强制性感到不自在,他从“同时性”这一概念出发,探索宇宙运动的本质。爱因斯坦说他一直在想象自己以光速追着光跑的图景,而这幅图景正是他相对论的蓝图根源。他设想真空中光速不变,再把洛伦兹变换应用于物体的运动中结果得到了运动物体时间膨胀,长度缩减和质量变大等等狭义相对论效应,重新定义了时间和空间——即时间因参考系不同而异,空间也会有伸缩。后来考虑到引力和非惯性系,爱因斯坦得到了引力和加速度相同的等效原理,将狭义相对论推广到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阐述了四维时空的性质——物体塑造时空,而时空告诉物体如何运动。相对论是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学以后最为辉煌的理论,而这完全出于爱因斯坦一人之手,不得不让人惊叹他的伟大!
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开辟新天地。量子力学是这一时期最迷魅的理论成就了,无论是旧量子论还是新量子论,爱因斯坦都贡献了他的才智。他在普朗克对自己的量子论不坚定时,毫不隐蔽自己对量子论的欣赏,以及发表了光电效应的量子学解释。他对自然深邃的洞察和对和谐统一的追求,使得他保持着对量子论强烈的热爱。虽然后来他和薛定谔一起反对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但这是出于他根深蒂固的决定论哲学观以及对理论完备性的探求,并不是他不懂新量子论。而正是他对新量子论的质疑,才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他的问题总是极具挑战性,使得如果量子力学不给出完整的解释(贝尔不等式)和实验结果(量子纠缠),是难以使严肃的思考者满意的。爱因斯坦的直觉总是很精准,使他跳过繁琐,少走弯路,直达科学殿堂。这得益于他和谐统一的科学哲学理念,他更像是一个诗人,吟诵出充满想象力的诗篇。几乎在所有物理领域,都能见到他的智慧所在,而不单单只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年轻不羁的他反对学校枯燥呆板的学习模式,厌恶学校对前人观念不假思索的一味接受,更是看不惯德国的军国主义。他毅然地放弃德国国籍,来到了瑞士。在这里他认识了一生的挚友贝索,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爱因斯坦科学上一有进展都会和贝索通信。在瑞士寄宿时爱因斯坦和宿主的女儿相爱,但在他被瑞士联邦工业大学录取之后遇到了才华横溢的米列娃,立即移情别恋,投入到艰难追求米列娃的征途上。后来米列娃最终屈服了,于是开始陷入与爱因斯坦探讨物理和复杂的生活中。但两人的大学生活并不好过,而且在毕业之前米列娃还怀孕了,她又没有完成学业考试。而在毕业后,两个人都不顾家里人反对,很快地结婚。爱因斯坦和米列娃都希望能一起探索物理真理,但爱因斯坦毕业后的失业致使他意气消沉,怀疑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好友格罗斯曼的帮助下,他得到在专利局审批专利的工作,免于奔波。正是在这里,爱因斯坦发挥出了超人的智慧,在几平案桌之间,在闲暇之余,他重新地继续地追寻他的物理。1905年,五篇划时代的论文横空而出,关于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
米列娃和爱因斯坦但是也正是这一时期,他和米列娃的婚后生活开始出现裂缝,他的论文从不出现她的名字,哪怕米列娃为他做了许多计算,给了他建议。但不知道为什么爱因斯坦却不和她分享荣誉和获得真理的幸福。米列娃天资聪明,数学非常厉害,也希望能在科学上有所成就。但嫁给爱因斯坦后,没法和他分享喜悦和探索的快乐,她成了家庭主妇,照顾着两个儿子和丈夫。这种处境使得倔强的米列娃很沮丧,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隔阂。爱因斯坦也感到家庭气氛十分阴暗,总要逃出这堵围墙。在普朗克邀请下,爱因斯坦去了柏林任职,回到德国后和他表姐陷入爱恋之中,这段感情让他得以逃离家庭僵持的场面。而在最后,他和米列娃终于离婚了,而此时爱因斯坦穷困潦倒,他承诺一旦获得诺贝尔奖,全部奖金都给米列娃。最终米列娃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柏林,而爱因斯坦也和他表姐爱尔莎结婚了。之后他们两个人一直在一起,直到爱尔莎去世,期间爱因斯坦也常常各种艳遇,在私生活上不修边幅,但爱尔莎没有强制他。似乎她能理解,伟大的天才们都要在情感的漩涡种激发灵感,薛定谔,毕加索和爱因斯坦都是如此。(牛顿,达芬奇,莱布尼兹等人哭晕在厕所。)
爱因斯坦生在乱世,这也使他为了正义和人权,从物理神坛走到政治舞台。二十世纪初,欧洲大陆硝烟四起,帝国主义之间互争互斗。而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迫害,从未停歇。在一战时,他拒绝在德国的《告文明世界书》上签名,而呼吁欧洲要和平,成为那时极少数头脑清醒的科学家。研发合成氨的哈伯一度是爱因斯坦的好友,而后来爱因斯坦因哈伯研究军用毒气战而与之绝交。他呼吁知识分子要为良心说话,他厌恶战争和种族迫害,他在美国时也会为黑人演讲,渴望建立一个超政府来管理世界。二战时期,他希望美国政府能对希特勒有所制裁,维护世界和平。在面对纳粹德国研发原子弹时,他写信给罗斯福总统提出要赶在纳粹之前研制原子弹,但原子弹研制出来后却感到极度的恐慌和罪过。他成了另一个哈伯!他一面思考着大统一理论,一面为社会不平奔走,晚年的他显得特别疲惫——他理论没有进展,美国社会反对他的言论,而他的儿子跟他的矛盾越来越大。这像晚秋的落叶,唰唰而下,随风而去。
剧中人物的变现力极好,剧情比较真实反映了爱因斯坦的生活。老爱是《加勒比海盗》中的巴博萨船长演的,演技十分;而年轻爱因斯坦也极能表现出他的年轻放诞不羁和对物理的热爱。。。。。。好吧我其实不会写剧评,你们自己下载去看看吧。我去复习半导体物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