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縯率领起义军再次向宛城进发。
这支年轻的队伍,在刘氏兄弟的带领下,经过多次恶战,已经变得经验丰富、战斗力十足。
但是前面说过,革命的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次,他们又遇到了一个更大的拦路虎——严尤。
严尤是王莽的同学,曾担任过南阳地方长官、国防部长(大司马)、纳言将军等,富有谋略,征战无数,打过不少胜仗。
这次,真是石板上钉钉子——硬碰硬。
值得一提的是,刘秀上次见到严尤的时候,还是在长安上大学期间,当时刘秀拦下严尤的车驾,帮叔叔刘良投诉农户欠租的事情。
而这次见面,则是在战场上刀兵相向了!
刘縯知道严尤不是省油的灯,于是把队伍拉出来排好阵型,不断激励大家,鼓舞士气,并且把多余的粮草烧了,把锅碗瓢盆也砸了,以必死的决心,必胜的勇气,伴着隆隆战鼓声,督率全军冲锋。
经过这样一搞,起义军士气大增,政府军反而泄了气,纵使严尤能力再强,也抗不住这架势。
于是,经过激战起义军大破政府军,毙敌三千多人,严尤弃军而逃(好没面子)。
最后的拦路虎也被干掉了,起义军继续前进,终于来到了宛城城下,二话不说,先围个里三层外三层。
随着起义军多次击败政府军,投降和加入队伍的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已经达到十几万人的规模。
人多力量大,但是有个弊端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山头太多了,各个山大王都自称将军,互不统属。
起义军一片散沙,对付对付地方军还可以,但是要对抗政府中央军,就不行了。于是各山大王就决定坐在一起开个会,拥立一个汉朝宗室为带头大哥,登基称帝,统一号令起义军,带领大家走向胜利。
不过南阳山头都倾向于刘縯,而绿林军新市、平林几个山头都属意于刘玄(唯独王常是个例外,他倾向于刘縯)。
这个刘玄是刘縯刘秀堂兄弟,当时在平林兵队伍里,跟着陈牧混饭吃,自号更始将军。
从管理学上讲,选择精明强干的领导前途会更加光明,但是这些个山大王平时比较涣散,生活作风不正,选择强势的领导以后会不好混,不如选个懦弱点的、好说话的,容易控制。
绿林军这些个山大王打仗比不上刘縯,但搞小动作绝对是一流。
他们自个先把会议开了,确立刘玄为带头大哥后,签个会议纪要,然后才把正在攻打宛城的刘縯招呼过来,把会议纪要拿出来往他跟前一送,签个字吧。
刘縯心里面一万个“草泥马”,因为论能力论功劳论威望,自己都是最棒的,自己才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嘴上却不能说出来。
在他看来,刘玄性格懦弱,难当大任,即使自己没能当选,也不能选这么次的,不然前景堪忧。
虽然人选已无法改变,但刘縯还在争取,他建议带头大哥先称王,等推翻新朝,降服赤眉等其他起义军之后,然后称帝。
刘縯深刻指出,现在各地都在造反,尤其山东徐州那边的赤眉军,众达几十万人,如果咱们立皇帝了,他们也立个皇帝了怎么办?还没推翻王莽,内部就先杠上了。另外,我们这边一旦有人称帝,就会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到时候政府军就要先专门对付我们了……
刘縯说了一通,大家都觉得非常有道理,但是起义军好多农民出身,有些人就不跟你讲道理。
这个张卬就是其中之一,他眼看阴谋有可能破产,立刻拔出剑,往地上一砍:会议纪要都签了,就这样定了!
刘縯见此光景,虽然很愤怒,但自己人又不在身边,再不同意就要见血了,好汉不吃眼前亏,只得屈从了。
于是,刘玄正式被确立为带头大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