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朱元璋
朱元璋小传,朕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小编最近闲来无事,正好又对明朝感兴趣,因为那部《大明王朝1566》,这个电视剧很好,我推荐大家去看一下。这是题外话,所以我就翻出当年明月的成名作《明朝那些事》看了起来,这本书写得不错,写得颇有小说的感觉,就是那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
朱元璋小传,朕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其实明朝挺有意思的,袁腾飞把明朝说的那么不堪,我不敢苟同,君可见于谦力挽狂澜?或朱元璋从淮右布衣变成一代皇帝,亦或者是王阳明的心学,哪一个不是盖世英雄?
说到朱元璋这个人,我很崇拜他,为什么呢,中国一共就三个从布衣当上皇帝的,一个是刘邦,一个是他中兴之主刘秀,还有就是朱重八了,尤其是朱重八的出身最不好,从小爹娘双亡,自己孤身去寺庙,其实等于要饭,在这要饭的几年估计也是尝尽了人间冷暖吧,后来寺庙都待不下去了,就只能被时局所迫去当兵,朱元璋这个时候运气来了,攀高枝娶了郭子兴的女儿马大脚,其实是马大脚看上他了,这位马大脚是很贤惠的,在后来的时候也劝阻朱元璋不少,救了许多人,先不聊这个。
这时候郭子兴相当于朱元璋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还把女儿都送了的那种,后来呢,郭子兴所在的军队与其他农民领袖的军队不合,郭子兴被绑,朱元璋听到消息赶忙去救,好死不死的把被打的半死的岳父给救了回来,我想朱元璋此时看见他们如此混乱,就想自个单独混了吧,后来朱元璋就像郭子兴表达了要自个单独去混的意思,并且向郭子兴要了24个人!
其中就有徐达、汤和和常遇春,这种眼光,何其老辣和精准!我想朱元璋的识人用人和刘邦有的一拼!之后朱元璋就不断扩张地盘,遇到了李善长,打下了金陵城!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从此势力大涨,此时连元廷都不得不注意他了。
此时的朱元璋有几个比较大的敌人,一是南边的张士诚,二是陈友谅,三是当时的大元朝廷,尤其以陈友谅最为狠,最难缠,也是最难啃的一个硬骨头,此人眼中只有利益,冷血无情,不折手段。但你们猜朱元璋先打谁?没错,还就是陈友谅,两个都是狠人,但陈友谅的纸面实力比朱元璋大的多,尤其是水战,他的战船堪称当时的航空母舰,而朱元璋呢,渔船!在陈友谅的战船面前就是小布丁。
两人的决战在鄱阳湖!但在决战前,陈友谅带着60万大军先打了洪都,竟然没打下来!此战使陈友谅的士气减弱,但仍然可怕!在真正打起来后几天,朱元璋败了几次,不过凭借将士们的给力,也能给予陈友谅一定的打击,之后陈友谅使出了一个昏招。按理讲这招不该用的,因为当时《三国演义》已经出来了,只能说陈友谅吃了读书少的亏吧。
他使出了铁索连环,将战船都连在一起,曹操看到他这样做,估计都要气晕过去了,结果就是被朱元璋用火攻给打败了,陈友谅兵败身亡!此时最强的陈友谅已经灭亡,天下再无敌手,朱元璋为什么要先打陈友谅呢?他自己解释说:陈友谅素性骄傲,而张士诚器量狭小,两相比较,“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多么会揣测人心,这就是帝王!
之后就是灭张士诚,打败元廷,收复北方,我们的朱重八也即皇帝位了,那个时候的大臣势力分两派,一是淮西党,以李善长为首,而是浙东党,以刘伯温为首,这两派暗中明争暗斗。有人说朱元璋的黑点是杀功臣,残忍无比,其实这一点确实有,但是呢,朱元璋他这是对大臣,可对老百姓呢?我想他作为农民出身,是知道老百姓的不容易的,所以他最恨贪腐,对这方面尤其严厉。当然也不排除他作为一个皇帝的那种不安的心态在,一是他确实出身不好,所以疑心重,二来呢,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那种无奈吧,他作为封建时代的皇帝,自然就会有其局限性,其实他真正开始大开杀戒是在太子死后,还有马皇后死后开始的,太子如果不死我想他不至于杀那么多人的,因为太子还是可以震得住那些功臣的。
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去世,葬于南京紫金山下,其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朱元璋小传,朕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以上就是我写的朱元璋小传,也有一些我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处,请您指点一二吧。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朱元璋杀功臣的呢?说出你的高见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