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芳任东南五省联军统帅,驻扎杭州。有一次,他慕名前来拜访马一浮。马一浮不肯会见。家人鉴于孙传芳的权势,觉得不必搞得太僵,便打圆场说:是不是可以告诉他你不在家?马一浮断然说:告诉他,人在家,就是不见!弄得孙传芳只好悻悻而返。抗战期间,马一浮在重庆办起复性书院。有一年,孔祥熙的母亲去世,丧事办得极为铺张,一些附庸风雅的权贵还想要马一浮写一篇歌功颂德的墓志铭。他们先是派了一名副官找到马一浮,毫不客气地说:孔部长的太夫人去世,请你写一篇墓志铭,要赶快写成。马一浮客气地回绝:老朽已经年迈,久不执笔写文章了,请回复孔部长,恕难从命。来人怏怏而归。过了几天,一位秘书又被派来。他说话客气多了,先是颂扬马老的道德文章,然后说明来意,说孔部长对母亲如何孝顺,恳请您老写一篇墓志铭。马一浮久不吭声,来人又说:孔部长绝不会让您老白写的,准备送您黄金若干两。马一浮听说金钱交易,霍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冷冷地说:虽一介寒儒,但从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请回去复命吧!秘书也是无功而返。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而,如果。可求:不仅指求之可能,也指求之合乎道义。执鞭之士:根据周礼,有两种人拿着皮鞭,一种是古代天子以及诸侯出入之时,有二至八人拿着皮鞭使行路之人让道。另一种是市场的守门人,手执皮鞭来维持秩序。都是贱职。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富贵如果可以求得的话,就是让我干执鞭之士这样的贱职,我也愿意。如果求不来,那我还是顺从自己的喜好吧。
这章是孔子对待财富的理念,首先他绝不拒绝富,不拒绝身份、地位、官爵以及这些带来的物质利益。人要生存,当然离不开物质利益。在《里仁篇》里面,孔子也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身份地位与物质财富,是人人都想要的,这是平常的人性。但就如“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求”富是人的本性,但“可”不“可”求,却是“道”决定的。
后人便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贵可求还是不可求,以什么做标准?要以道做标准。合乎道的,这个富贵才可以求,如果不符合道的要求,当然就是不可求,白给也不能要。合乎道的表现是什么呢?是利人而自利。能够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有利,然后才是给自己带来利益,这样的富贵是苛求的。“财富是事业的副产品。”眼里盯着为社会做贡献,用今天人们常说的,就是解决人们实实在在的“痛点”,当然会有源源不断的利益。但如果仅仅盯着利益去做事,恐怕“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最终除了会变成唯利是图,财富也不会长久。这“可”与“不可”之间,体现的是君子的气节和格局。
儒家讲求“学而优则仕”,学习的目的是出来做官,为百姓做事。孔子当时也“求”,求个一官半职,希望能够用这样的一个机会,来推行周公之治。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曾经,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是老师自己自己主动要求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老师参与政事的方式,大概与别人不同吧?”但孔子求的是出来做官做事,行道于朝的机会,而不仅仅盯着富贵。
且看孔子出来做官的实践,譬如他在鲁国最初的时候,他做过中都宰。这个宰官是一个地方小官,可是他把当地治理得非常的好,真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社会十分和谐。他用自己的政治实践告诉当时的当权者和老百姓,推行周公之治、圣贤之道能够把社会治理得很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孔子也能获得比较丰厚的俸禄,这就是富贵可求。但如果在当大官还是行道之间怎么选择呢?孔子讲,如果合乎道的话,虽然是“执鞭之士”这样低贱的官位,我也要去接受,我也要去好好做。为什么?这能够帮助推行周公之治。圣贤之道,不管你处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能落实。落实了,正己化,就能够有教化大众的影响力。
如果不可求,“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富贵不合乎道的,就不可以去求。非要用损人利己的手段,委曲求全的办法,违背初心的作为,才能得富贵,这就不能做了。比如说做生意,一定要偷蒙拐骗,才能够赚到钱,这个绝对不要,不可求,不符合道。想当官,如果是为自己,那就不能去当,这叫不义。孔子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道义面前,孔子将富贵看成是浮云一样。孔子在鲁国做到大司寇,这个官位能够帮他实现他的理想,但是当鲁国的国君和季孙大夫都不能够配合,沉迷于女色享受里头,孔子就选择离开,什么富贵都不要。在卫国,卫灵公给了他很高的俸禄,但不行其道,孔子也是毫不犹豫放弃这些离开。他对这个官位和财富一点不留恋,所求的是道。那个时候富贵不可求,就“从吾所好”,所好就是他喜好,推行道,所以他就离开,继续“求”行道的机会。这便是孔子对富贵与道义的选择。
这让人想到2020年教育人物张佳梅的故事,她是现任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支部书记、校长。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她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日积月累,张桂梅先后捐出了40多万元。令她引以为豪的是,她的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因贫穷而辍学。她把生命献给了这片贫瘠的土地,除了孩子们,她别无所求——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
在人们眼中,这个偏远小城的中学校长,也许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工作,但毫无疑问张佳梅是伟大的,无数人为她的精神所感动,这就是圣贤,手执教鞭的圣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