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或许每个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逃不开阅读四大名著这件事情,即使你不曾主动去读,但是初中和高中的语文课本上,一定会有四大名著的选段,让你有机会去研读一番。即使距离学生时代已然年代久远,但我仍能清晰的记得语文课本里,林黛玉初入贾府时的描绘,以及群英会蒋干中计和火烧赤壁的选段。
初读红楼甚觉惊艳,原来故事还可以这样描绘,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人物形象嬉笑怒骂跃然纸上,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确如作者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应是无人能解,所以才女张爱玲才会说,三恨红楼未完。
之于我个人与“四大名著”的缘分,说来甚觉惭愧,《红楼梦》从学生时代起至今,我读了不下百遍,前八十回可以做到倒背如流,但是《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迄今为止,我各自只通读过一遍而已,而直到今天,我也未曾通读过《水浒传》,我对水浒传的了解,仅限于语文课本选段风雪山神庙和电视剧。
我有一本翻得稀烂的《红楼梦》,从初中读到高中,后来带到念大学的城市,及至后来参加工作做了导游,这本书跟随我走过很多的城市和他乡,在大学宿舍里读,在异国他乡的宾馆里读,在开往拉萨的火车上读,在飞往美国的飞机上读,在深夜里读,也在阳光正好的午后读。
但是关于阅读《三国演义》的记忆,则可以追溯回到高中时代,书中的大部分情节,被我遗忘得一干二净,当年的我,完全感受不到《三国演义》一书中权谋的精彩,真的是硬着头皮死磕下去,通读了这部书。但书中描绘诸葛亮续命的七星灯被魏延迅速入帐,将其熄灭时,这情节,让16岁的我,哭到不能自已。那种遗憾和愤懑,迄今难忘。
此去经年,而今36岁的我,已然是一位五岁小朋友的妈妈,在陪壮壮小朋友阅读儿童版的《三国演义》时,不知缘何,我忽然对三国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深的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找出自己那尘封已久的《三国演义》一书,读起来欲罢不能,兴致高昂。或许,是由于自己的人生阅历发生了改变所致,也未可知。
在给壮壮读三国故事的过程中,我惊奇的发现,他一如我的少年时代一样,天然的喜欢刘备、关羽、诸葛亮,不喜曹操。由此可见,一个作者的立场,真的是太重要了。但是,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廖彦博老师的《被误解的三国》一书,可以说,历史系硕士廖彦博老师的这部书,颠覆了此前我对三国的刻板认知,读到了真正的三国!
德才兼备值得人追随的刘备
廖彦博老师在《被误解的三国》一书中,通过对比严谨的正史和小说中的演绎,令人可以更进一步地认识真实的三国人物和历史。
最令人深感意外的,便是我个人对刘备这一历史人物的认知,才疏学浅的我深深的觉得自己被电视剧中,演员所塑造的刘备的形象给误导了,在我此前的印象中,刘备是一个哭包,没有真正的能力,甚至是有些假惺惺,尤其是在迎娶孙尚香时,看到佩剑的婢女时,表现的有些窝囊且怂。打起仗来,总是输输输。
一直以来,我接触到的成语,对于刘备也不甚友好,比如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刘备的天下,哭来的。基于以上刻板且狭隘的印象,我其实是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一众将领心甘情愿肝脑涂地的追随着他,甚至是后来成圣的关二爷,也誓死相随,叫他大哥。总觉得似乎哪里不合逻辑。
直至今年,当我阅读了廖彦博老师的《被误解的三国》一书时,心中的疑惑才算得以解开。正史上的刘备,心胸开阔、折而不挠、毫不气馁,最终成功建立了蜀汉政权。
廖彦博老师以轻松诙谐的笔触,将严谨且枯燥的正史,逻辑清晰且严谨的娓娓道来,在《被误解的三国》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少年时代的刘备,不喜欢读书,每天穿得很“潮”,往酒店跑,赌赛马、赛狗。而青年时代的刘备,话很少,为人谦虚,很少表露自己心里在想什么。有义气,讲信用,乐意结交三教九流的朋友。重点是,他并不爱哭!
通过廖彦博老师的笔端,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性格丰满,少年意气的刘备。而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刘备虽然东奔西走,常备打得落荒而逃,却从未更改过心中志气。没有底盘,却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放弃不认输。虽屡败屡战,但却艰苦奋斗,在刘备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英雄终究会有用武之地。
由此可见,刘备的江山,并不是靠眼泪哭来的,而是靠他坚韧的斗志和一群那年长期追随他的忠实干将,加上诸葛亮的正确战略,共同奋斗,拼出来的!
晚年时代的刘备,为了给两位结拜弟弟报仇,拒绝了孙权的和谈,虽感情用事,导致夷陵惨败,但他的义气,却可歌可泣,不忘两个弟弟追随他戎马一生。有这样的大哥,值得了。
今晚,恰好给壮壮读书,读到的便是“刘备白帝城托孤”,虽然是儿童书籍,可也还是被深深的感动了,病榻之前,刘备神智清明,毫无杂念,把新生而又脆弱的蜀汉托付给了诸葛亮。甚至说出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的话,何等胸襟。
诸葛亮到底能不能打仗?
还记得我们少年时代都背诵过的那篇课文吗?大名鼎鼎的《出师表》。这篇文章,确实有震撼到我,文字间的赤胆忠心和恢弘大气令人难忘。尽管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耗尽全部力气,没有风花雪月,但我还是记得《出师表》中的千古名句。或许,少年时代的童子功,背诵过的句子,是刻在脑海中的吧。
在廖彦博老师的《被误解的三国》一书中,不可避免的,还是会写到一个已经争论超过千年的辩题:到底诸葛亮懂不懂用兵?会不会打仗?通过廖彦博老师抽丝剥茧般的在史实中不断的找寻,也终于解了一个困扰我多年的疑问。
我们可以把这个辩题想象成一场大学里的辩论赛,主张诸葛亮善于用兵、很会打仗的,是正方。而正方最有名的辩手,当然就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书中,诸葛亮用兵之奇妙,被抬高到了“神”级。他可以借东风、未卜先知、料敌机先,甚至还能施法术,借来六甲神兵,使用遁地之法。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廖彦博老师的《被误解的三国》一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无人可用,捉襟见肘的诸葛亮,一个殚精竭虑平衡新兴蜀国各方面势力的诸葛亮,一个肝脑涂地辅佐着并不给力的刘禅的诸葛亮。难上加难却毫无怨言。
历史的喧嚣早已尘埃落定,透过千年我仿佛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夜以继日忠心耿耿,无怨无悔。
在泰国的海边,我曾带着游客放飞过一盏盏的孔明灯,用以祈福。很遗憾在我的带团生涯中,一直没能有机会去成都看一看刘备和诸葛亮的蜀国。
三国的历史,在漫长的年代里以讹传讹,或许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廖彦博老师的《被误解的三国》一书,用流畅有趣的文笔,介绍了一段一段经过他详细考证史料后的故事。让人觉得历史其实也很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