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平:生于重庆,生活工作于成都。
现驻留“成都高地艺术区”。
1 初识谢平
几年前,偶然在一个朋友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几幅绘画作品,一眼便觉的风格气势不同。细看去,色彩绚丽恰到好处,笔法轻盈流动,犹如逍遥派,画作内容感觉像借鉴了古代神话故事,人物呢,在流动、在飞升;空间无限大,没有尘世的喧嚣,唯有超脱,意欲脱离的飘游。
觉得这些画作的画风技法都迥异他人,所以我当时留心记住了这位风格别样画家——谢平。
某一天,因缘际会,走进了谢平先生的画室参观,看到了他更多的作品。我笑说你的作品亦仙亦魔,亦幻亦真。初相识,他并没有介意我的不礼貌,只是大度地笑笑,说:“我在画之前,一般意识里思考什么,然后,在画作里,就会流出当时思考的东西;……嗯,你说的是对的。”
他指着《第三只眼》这幅作品说:我在画它之前,那段时间里一直在思考松果体,一直在想人类的认识感知范围,我们沉静,放松下来,我们能感觉到什么?在我们能看到的空间之外,还有什么,所以才会下意识地画出这幅《第三只眼》。
的确一转圈看过去,他的作品带着明显的时间特色,分阶段分系列,作品都是迥然有别的,有的属于玄幻系列的物质色彩,有的是不同色彩幻影下,不太真实的自然风光;有的如同大理石的纹路,属于自然界的语言:漂游,浮荡、汇聚……。
如果不是在他的画室里,明确知道这些画作都是他的作品,而是将它们单独展示在不同的地方,你很可能会以为这些画是属于不同流派,是追求不同风格的画家所画。
我问他何以画的与众不同,他告诉我,多年来,他一直在寻找新的表达方法,这些画作是他在不同阶段探索的成果。
的确,宣纸上用毛笔勾勒渲染,用手指涂抹画画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绘画还能用什么手法表达呢?绘画除了承载画家的情感、思想,还能再承载什么?
一个优秀画家的不止用画作展示自己的觉知与思考,对社会的警醒,对人性的冷静挖掘与刻划,自我还有一种使命,为绘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与技巧,为绘画的创作寻找新的路途,为绘画赋予新的使命,将绘画的发展推高一个新的层次或者高度。
我觉得这该是一个优秀的画家该承担的责任,他走在最前面,去寻找,去尝试探索新的绘画技法,新的表现手法,新的绘画语境,而不是在盛誉之下,重复着昨天的成功,继续着过往的表现手法。
如今世界各领域里最高的奖项,不是奖给工作时间最久,技法最纯熟的领域内杰出人物,而是奖给另辟蹊径的人,即使他的作品很生涩,还不成熟。
所以,我敬佩为画作寻找新的理念,新的表现手法的画家。但是,谢平的一幅幅作品再细细看过去,我很惊诧他这样的表现力,疑惑画家是否迥异常人,他能看到这些物质的流动、汇聚,漂游?他能辨识生命的姿态,形成,凝结,即使它烙印在岩石,煤块上?
潜心想想,其实,他的画作展现的是流动的意识,就像他自述说的:每每画之前,他都在思考,为某一个点,某一件事,某一种类物质在思考,意识在浮荡、飘游,他敏锐地将这些一瞬而过的意识抓握在心,彩绘成画,成为我们看到的作品。
作品是艺术家思考追求的外显,优秀的艺术作品得自于艺术家观察、思考的累积,一幅作品是一个阶段的思考小结,也是一次能量集聚的喷薄。这些作品反过来也促进艺术家的思考,推进着他的感知,感悟更深入更细腻,在感悟思考中,艺术家自我越来越成熟,作品当然也会更精彩。
木心说:艺术家凭其作品得以渐渐成熟其人。期待画家谢平对物质、意识别样表现探索走上新的人文路途,无论作品,还是个人;期待这些表现手法,对现当代绘画艺术做另一种诠释解读,为架上的绘画语言注入新的能量。
辛琳于2019-6-26
2 谢平作品欣赏
下面欣赏画家谢平在不同时期的一些作品。既然他的每幅画作都在记录意识流动,那么顺着这些画作来领略专属于画家独特的流动感受。
天空之城
城市临山近水,城市变化莫测
城市风云际会,城市大象幻形
城市黑漆漆,城市雾影影
城市的高处风起云涌,
城市的低处黑云压顶。
有一句俗语: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恨他,也把他送到纽约。曾经很费解,为什么爱一个人,恨一个人都要把他送去纽约?
大都会城市聚集了丰厚的资源:医疗、教育、金融、经济……;城市建设了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公寓、单元间、复式、楼顶花园……,城市的头顶、地下、地面覆盖复杂的交通干线与管线,人群如潮,忙碌穿行,复杂的交通运输着城市的希望与追求;
城市聚集着繁华、便捷、舒适,城市也汇聚着纸醉金迷,聚集着哄乱、喧嚣、复杂、罪恶、离开钞票的寸步难行。
我们将城市建设的高楼耸立,光彩鲜亮,
我们将城市打扮得时尚光鲜,唯美新鲜
我们将城市催生出生机盎然,蠢蠢欲动
我们将城市打扮的妖冶粉彩,夜夜登场
可是,在每一个喧嚣初起的黎明,城市像一个怪兽,静静伏在地平线上。它在忍耐,它在集聚能量,它在潜伏掩藏,它在暗中窥伺,它在不出声地哀号……;
这个怪兽有没有可能会在某一天突然爆发,人类所有值得骄傲的杰作顷刻间坍塌,人群仓惶无处躲藏,或者它将一切生机掐灭,让城市萎缩为黑影重重,魔影阵阵的死亡之城?看看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城市就知道了。
直觉敏锐的画家,为我们揭示出,潜藏在意识底层的城市另一种面目:它就是一个庞然怪物,它用浮华亮丽诱惑着人类聚集,却张开巨口吞噬着青春、梦想,碾碎着生命、理想;它就是一个巨大的魔幻之城,它能随时掐断生存的血脉,也能聚起颠覆乾坤的力量。
所以,当我们为高楼鳞次栉比的城市喝彩时,为城市扩张庞大无比自豪时,为城市的浮华富丽心潮澎湃时,还是稍稍收敛那份荣耀的心,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的发展,它不可以无度扩张,它不可以超级密集,它不可以无限度地拔高,它不可以嚣张到恣意横生……。
发芽
念起缘生
凝结为种子
是种子都要萌发
萌发的希望在何处,
寄予成长的使命在何地?
成长萌生 在困境顺途,
无从选择里坚持如一,
自知自觉中信守花开蒂落
万物生存在环境,成长在环境,环境能成全他、成就他,也能摧残他、夭折他、毁灭他……。
画家谢平为我们解释一颗努力发芽种子的萌生境地,萌发是使命,生长是天职,但是环境能给与一个亟待萌发的种子,急需的生存条件,水分,土壤,氧气……都有吗,营养够不够顶破土壤的覆盖,见到阳光?土壤厚度与水分蓄积量够不够它完成生长的历程,开花结果?
社会同理:给一个天才,给一个志趣不同的思想家,给一个最普通的人,给一个身体有缺陷的人……,有没有合适的生存环境,让他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志趣?他们在社会中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都能健康快乐地生活,有这样环境的社会就是一个良好的社会。
如果是不切实际的种子,是一颗无端妄想的种子,一颗孕育罪恶的种子要萌发?那么什么样的环境会催生它迅速膨大,怎样的土壤能遏制它走向生机盎然?裸露的岩石上,只有地衣才能附着生长;偏狭,逼仄的环境只适宜于某些特殊的种子萌发,不适合绝大多数种子萌生。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生活是否幸福,都与自身生活的环境有绝对的关系。
现行的教育机制在激励每一个人为了成功,为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努力奋斗。事实真相却是:达到成功顶峰的人寥若星辰;努力奋斗了,但没有获取预料的成功,没有攀爬到社会定义的,成功人士应当到达的巅峰,怎么办?还有更多的人无法向往成功,仅仅是为了生存下去,已经挣扎到心力交瘁。
每一个努力执着萌发的种子,每一个心怀成长成就的新芽,记住这不是你的错。环境缺乏滋润成长的阳光、水分、土壤……,环境苛刻,艰险,让一颗种子完成开花结果成熟的生命历程成为偶然。
所以,是种子,你只需坚持自己的成长路途,尽力达到自己能够到达的成长顶峰就好。
你的坚韧生长,不会感天动地,会改变环境。
魂飞梦散
画家用大理石纹理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感觉描绘出来,这是一个怎样的所在?
黑黝黝地的境地,没有固定姿态,只有漂游的形状,似人非人,他们在一个不所知的地方游荡,却难以聚集成形,他们有无法宽释的幽怨?他们有不能凝结的悲苦?他们还有无法抑制的愤懑……
如此庞大的影子人形聚集,恰似无处哀告的冤魂,他们失落,他们无助,他们哀苦,他们悲愤……
谁能告慰他们冤苦无奈的一生,谁能宽慰他们苦难阴郁的魂魄?
传说中的古战场,聚众屠杀的坟茔之地,历史书籍记载的杀戮中,都盘恒着这些幽灵。他们不死,死去的只是姓名。他们浮荡在死亡之地,他们盘旋在怨恨之所,他们齐聚哀嚎,可是谁能让这些苦难游魂解脱,将他们从悲苦,卑弱的哀痛中解救出来?谁又能中断这些幽灵的生产,让每一个离开肉身的灵魂愉悦升入的天国,在哪里安享美好?
天地空阔,衰草连烟,寒鸦数点……。
冰河记忆
我在沉沦,你在陷落
我在哭泣,你在淹没
我在融解,你在消弭
我在,你不在
你在,我不再
山远水冷
为着不灭的记忆落泪
高天长云
相见终归撤手散去
从此后,洪水涛天,
我不在 你无存
从此后,冰封山野
你无际 我无踪
有没有这样一天,这世界最后一个人滑落一滴眼泪,吞下自己的泪水,被湮灭。从此,这个孤独地星球再无生命的痕迹?有可能,看到一张照片,一只北极熊踩在薄薄的冰面上,海水茫茫,它瘦骨伶仃、无处哀告的生存绝境,就知道我们也会有这么一天。
是谁将北极熊,企鹅,狮子逼到绝路,又是谁将旅鸽,鲨鱼赶尽杀绝?大熊猫,金丝猴只在动物园里苟延残喘,借着人类给它们的一点怜悯在被观赏中续命。它们的喘息挣扎,岂不是人类未来的路途。
某些人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管自己的身后事,急迫地为自己攫取利益,急切地为自己占有,说他在自掘坟墓言辞太轻了,他是在毁灭所有生灵的家园,他在葬送所有生存之境。
当大量的鸟兽被人类终结生命,人类终将咽下他苦涩的泪水,身后必将洪水滔天。
飞天
你在摇摆,踟蹰难决,
去哪里,哪里去?
飞天的舞场已成清冷坟场
高天凄冷,月桂树没人专为你栽
你要去哪里?
拖着沉重的过去,怎能轻盈翩飞
你要哪里去,
怀揣着曾经的道具怎续旧梦?
每一次重新起步都要打碎原来的构想,
每一次启程都要重新储备行囊,
翩跹欲飞,心却扭头畏惧不前
你要飞哪里?
孤独的星球
程子昂说他是孤独的: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商隐说他是孤独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尼采也是孤独的:
孤寂的严冬令我发抖。
我在高处究竟意欲何为?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星球,
在一个黝黑的空间里挤在了一起
彼此看见又彼此远离
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存在,犹如一个个星球,只在属于自己的轨道里旋转,每一个星球里盛放着他的信仰,他的信念、他的爱、他的追求与梦想;有的星球里河川丰美,林深山茂,有的星球志向单一,是他的信仰的人物,有的是他的念念不已的物,有的是他的生活的轨迹,是他生活气息的常在。每个个体简单又复杂,亮丽又新鲜,汇聚成星球世界的色彩纷呈。
但是星球的亮度,光彩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晦暗,有的明亮;有的丰富,有的单纯;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璀璨耀目,有的半明半暗,有的藏在影子里,有的心执一念,还有的有极强的控制欲望,伸开五指,意欲抓握住眼前所有……
你是哪一颗?星光耀眼的星球是少数,就像光彩夺目,属于很少的人。
画家谢平的作品色彩绚烂,很抓眼球,这幅作品用一个个绚烂的小球来寓意这个世界上的人,孤独,单一,纯粹,复杂,又迥然不同。
佛陀说:一花一世界。一个人也是一个世界,生无涯,去无涯,存在亦无涯,唯有用我来过的信念做事,用我爱过的心地去执着,方不负此生。
第三只眼
曾经读过一些文章,据称,每一个小孩子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特异功能,有的可能会用耳朵猜字,有的可能具有透视功能,能看到他人的五脏六肺,还有的能看到各人头上的彩色云气来判断人的情志与健康,还有的带着前世的记忆……
当时光流逝,这些孩子长大后,具有的这些特殊能力没有被发现,没有被加强巩固,这些异常能力终会丧失,成为平常人。可是有极少数人的特异功能会留下来,比如有的人具第三只眼,他会看到常人不能知觉的另一个维度空间;有的人具有第六感,他能接收特殊的信息,用这些信息作为分析判断的依据,裁定自己、他人的生死祸福。这些现象,可信吗?
我愿意相信他们是真实存在。天地无垠,宇宙浩渺,人类有语言文字,有科学技术,又能怎样?只是对世界了解的范围稍稍大了一些,其它不能知晓的,在我们不知的地方,继续存在,继续它的运行轨迹,不为人类的理解而存在。
你、我、他谁有第三只眼,沉静下来,能看到什么,能感受到什么?
天地精华,谁被赋予异能,谁又独有异质的禀赋,通晓天道,预知祸福,际遇,能为炎黄族群拨冗见沉疴,能琢去浮在民族表面的积垢,帅众走出埃及?
3 谢平早期作品欣赏
微生物
星球计划
裂变
尘
苔印
中心学说
无题
通古拉之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