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亲子教育婚姻育儿
孟荟聊亲子——04亲子信念(二)

孟荟聊亲子——04亲子信念(二)

作者: 笋鸦深剖 | 来源:发表于2019-03-24 16:24 被阅读21次

上节课跟大家分享了亲子信念的第一讲,我们再回顾一下,什么是信念?

通俗地说,信念就是我认为这件事应该是怎样的。接着我们又一起去了解了信念的形成,以及对我们生命状态有极大影响的那些限制性的信念。比如说没办法、不可能、没能力、应该、必须。

同时在这些限制性信念的后面,还有个更具杀伤力的信念,就是没资格,无助无望。

我们在上节课结束前留了作业:思考一下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限制性的信念,这些限制性的信念对我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探讨感受,今天我们就继续亲子信念的第二讲。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案例,记得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去参加表姐孩子的满月宴,两个县城离得特别远,有辆面包车来把我们这些亲戚都给送过去,车上的人挤得满满的。

我记得车开出城,走了很远,在一个荒郊田地停下车,司机让我们方便一下,我也跟着那些大人们下来了。可是等我回来的时候,车已经开走了,他们把我漏掉了。

很庆幸,后来那辆车停下了。是我家老太太发现少了个人,然后从后车窗看到一路跑,一路朝手的我。

虽然庆幸,但从那时候开始,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晚上我是不敢睡觉的。一闭上眼睛就是我一边招手,一边喊着妈妈,然后那个车越来越远。这个影像一直在我脑子里闪现,我现在还能够体会到当时的那种无助无望和恐惧。

孟荟聊亲子——04亲子信念(二)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我在自己的这个故事里产生了一个信念,就是我是不讨喜的,我是不被关注的,我被丢了。

所以直到后来,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虽然我一直知道母亲对我特别好,而且是不计回报的爱与付出,但内在的那个小孩有不讨喜的、无助无望信念在,所以使我的内心一直有一份不满。

后来自己选择了心理学,通过不断地成长疗愈了自己,我看到了根结在哪里,也解开了对母亲的偏见。

借着这个案例,我想说的是,每一个小孩儿都会把外在的一些问题内归因,不管客观事实。比如说父母关系不好,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好等。就是说我小时候是一种内归因,觉得我不好。

然后同时我更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有术无道,止于术。就像当年的我,明知道妈妈没有抛弃我,可是小时候自我创造的故事,信念固着,改不了。就像很多家长说的,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做不到。

一位家长,每次出去上课回来,他孩子就会说:“你又去学了什么来整我了?”还有家长反馈说:“孟老师,我跟您学了肯定孩子,回家我就做了。孩子放学回来,一进家我就说她今天表现很好,结果孩子说我很假。”

对孩子来讲,我们与他的互动是走心的,还是学的搞定他的办法,他是能感觉得到的。所以,要想真正的做到,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心,不断的去碰触我们自己固有的一些东西,去感受和体会。

这样才能够慢慢地、实实在在地有变化。才能去升级、转化和延展我们的信念系统,尤其是我们的亲子信念系统。

如果方便,我邀请您,静下心来,闭上眼睛去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您认为的好孩子是什么样的?
第二,您认为的好父母是什么样的?
第三,您比较认可的教育理念有哪些?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在孩子的教育上,有家长认为,孩子在家里必须有个人让他怕。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红脸,一个白脸。

于是家里就会有一位家长刻意地变成了这样的状态,就是常用严厉的、权威的、甚至恐吓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比如说有的家长信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念。如果看到孩子写作业,写完以后没有多做一些题,多背一些单词,多看一些课文儿;

或者是大一点的孩子,没有学到晚上十一二点,八点的时候学完了,那我们可能会认为孩子是不对的。因为学习就要吃苦,学习就要付出,有收获、要成功就要付出。

比如有的家长认同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很多这样的家长都会特别焦虑。

前几天我看到了一则新闻,有一位家长,在孩子五个多月的时候,为了给孩子培养英语语感,就开始不间歇地给孩子放英语音频。只要孩子醒着,这个声音就不停,结果没两天,孩子醒了就哭,特别烦躁,然后就去看医生了。

从分享的这几个例子,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信念系统都对应着一套配套的行为,现在我再请您把刚才那几个问题的答案写在纸上。

当你写完以后,我们认真地看一下我们自己在纸上写的答案。

我现在的亲子信念,孩子是快乐的吗?孩子跟我的沟通顺畅吗?我想要的那个效果达到了吗?

我们认真地再去看一眼我们写下来的这个答案,然后我们自己再思考一下。

我请大家闭上眼睛,把你的手放在左胸前,然后去感受一下,假如现在我们给自己的人生打分,最满意是100分,最不满意是一分,那请大家感受一下,如果给自己的人生满意度打分的话,你能够打几分呢?

我们来感受一下,真实的面对自己。

在线下的沙龙,我也做过这样的体验,然后有家长说50分;有家长说70分、80分;还有的家长说30分。

我们都听到过一句话,叫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我如果按照我自己的信念系统教育孩子,那元件的人生是70分、50分、30分,我们的孩子是几分呢?

我们也知道,生命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向前的。

祖祖辈辈一代一代把生命传下来,一代一代的往前,家族系统对生命的传承遵循的状态就是一代要比一代好。

假如复印机性能特别好,复印件能和原件一样,我们是70分,孩子是几分?现实情况经常会是复印件要抹灰原件,那这个时候我们的孩子又能得到几分呢?

昨天,我去幼儿园给孩子们上沙盘课,跟园长聊起来九零后的老师。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也有已经工作了,这些年轻人都很有想法、有创意、有激情、有魄力,他们不是死干,他们会巧干,为兴趣干。有句话讲,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我们说得再具体点,比如说拿现在的手机来说,90年代中期的时候是BB机,数字的;然后就是大哥大,只能打电话;

再后来手机就有手写的功能,然后又能上网,后来就可以用手机支付买东西,可以坐公交车、乘火车,各种功能都可以在上面实现,这是十年前想不到的。

未来10年、20年社会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不断变化的未来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孩子要有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才能够适应,而不被这个社会淘汰呢?这真的需要我们去考虑。

我自己有两个孩子,这几年也接触了很多的家长,慢慢感觉到培养孩子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挑战,因为他们是主宰者,他们是未来。

我们要考虑我们现在的亲子信念,是基于我们现在的,还是延续我们父辈下来的?

给我自己也是分享给大家的就是以终为始。调整、拓展我们的亲子信念,才能够支持孩子。在我们不在的时候,他可以独立地面对他的人生,适应未知的未来。

今天的内容结束前,给大家再留一个问题。

科技快速地发展,我认为孩子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适应这个社会?

我作为孩子的爸爸或妈妈,我可以做一点什么?

越用心收获越大,祝福大家。

作者:至朴心理孟荟导师
相关咨询请联系:
至朴心理导师助理:
13153045495(手机微信同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荟聊亲子——04亲子信念(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vu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