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生:浅析《易经》由来及发展

作者: 辣椒艺术 | 来源:发表于2017-12-14 12:34 被阅读10次

    全世界一切人文的源头都在自然,在天文;四大文明皆不例外,《易经》是中华文明探索宇宙自然的开始,《易经》最早是上古人用于记录天气变化的体系,缘起于对天文信息的探索,通俗地说是关于天气预报的一门学问。

    《易经》传说是由伏羲氏观河出飞马神龟背有图案所得,又说是观两河交汇成太极图所得,其中玄妙神秘莫测。中国历来不缺少神话传说,因此对于“河图、洛书”的故事与君权神授,“大楚兴陈胜王”道理一样不足为奇。在自然条件恶劣的上古时期能掌握一门历法知识无疑是在掌握着御民之道,是王权和地位的象征。

    从目前出土的最早的关于伏羲女娲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一人拿规,一人拿矩,意在表述测量天地,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意。

    在中国的西南部有一个偏远而古老的彝族,至今依然保留着关于“河图洛书”的文献资料,由于地处偏远远离战乱的纷扰,也没有经历焚书坑儒之害,他们至今一直保留着对自然的原始崇拜,以及对于远古历法的朴素认知,在他们的关于河图洛书的书籍《土鲁窦吉》里有着关于上古原始历法的记载,内容完全没有神话传说的演绎。

    无独有偶,在近期山东出土的比甲骨文历史更早的骨刻文中的文字已经被证实于古彝族文字是一样的,这说明古彝族文化与中华古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间接地证实了河图洛书的形成并非神话说的天书。

    简而言之,《易经》是一部集合中华文化集体智慧的大经,它集上古时代的伏羲氏,中古时代的文王,以及下古时代的孔子三个时代的研究成果整理补充而成,它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儒、道两家皆以它为源头。不同的是儒家重视乾卦的阳刚,主张积极入世;道家重视坤卦的阴柔,主张顺天无为。

    《易经》夏时称《连山》,殷时称《归藏》,周以后称为《周易》,讲述大自然一切事物皆有阴阳两面,双发都在不断地朝对方的方向发生演变的真理,并总结出万事万物生长变化的法则,也是一套方法论。

    早期的人类并不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但已经可以通观察星星位置的移动以及四季的变化发现大自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最初伏羲氏将这些规律在“河图、洛书”的基础上以八种图像的形式归纳总结并来刻画下来,用一阳一阴两种基本符号刻画出来,有文字后称之为“爻”,把每个图像称为“卦”,这样的图一共八个,后称八卦图。它们分别以:“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艮”代表山,“离”代表火,“坎”代表水,“兑”代表泽,“巽”代表风,

    这八种图像分别代表八个自然事物,并分布在八个方位,中间则是中国的中心,即八卦图的发祥地河南洛阳。

    后又经周文王演变发展为64卦,并为每卦写了解释,即爻辞;春秋时孔子非常喜欢研究《易经》,为易经有又写了十篇论证性文章称《十翼》,又叫《易传》。如此一路下来《易经》经过几千年的不断丰富演化而成为今天集象、数、理一体的综合性人文哲学经典。

    《易经》中的“易”即变化之意,指大自然一直在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变化中,孔子由此总结出太极图,并指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经》演变规律,又将本属于自然科学的规律引申到人文道德上,赋予它“理”的概念,后来这一规律的影响范围覆盖至政治、经济、兵法、文化、教育、医药等领域。至此以后历代精英俊杰无不热爱研究易学,精于此道者或为帝王、为圣贤、为将相、为名医、为大思想家、大学者大诗人。

    《易经》一直以来被人认为是用来占卜的书,它的384爻所蕴含的意义被用于趋利避害的预测,有“圣人做易以泄造化之妙!”之说。这是《易经》在民间最神秘最有生命力的一种功能,今天随着科学的发达,我们对于宇宙的奥秘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但对于生命本身我们们并不完全了解,尤其是对于未曾发生的事情依然充满着很多好奇,古人更是如此。

    占卜在伏羲、黄帝时期已经流行,至殷商时期统治者对于占卜活动十分重视,并积累了大量经验,今天出土的甲骨文多是那个时期用于占卜的文字。汉代著名的易学家京房著有《京氏易传》,明代刘伯温著有《卜筮全书》,清朝流行的四柱八字占卜等都是根据《易经》原理延展出推测人和事的变化。

    周朝以蓍草为材料依靠蓍草数目变化的程序,得出某一卦象,以此推测吉凶。此种算命的方法,称为“筮”或占筮。“筮”即数也,依数量多少判断所问之事的吉凶,称为筮辞,又称为“易”。

    除此之外后人又有以铜钱为工具的占卜;以五行相生相克为信息的纳甲法;以事情发生的时间为依据的时间法;以事情发生的方位为依据的方位法;以姓名笔画为依据的笔画法;以写字墨迹深浅为依据的测字法等等。

    《易经》发展至今如同佛经,在经历历代高僧大德的补充完善后成为三藏十二部浩瀚的经典一样,《易经》的体系在不断完善壮大,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地位一直处于群经之首,被称为中国经典中的经典,智慧中的智慧。我们在学习《易经》具体理论的同时更应该清楚这部经典的前生后事来龙去脉,以便去伪存真有取有舍地来帮助我们成就智慧人生。

    吴秀生

    2017 11 2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吴秀生:浅析《易经》由来及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xk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