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和人口是最重要的财富。
村里一共有50亩地的宅基地和220亩田地,具体分布大概如下:村子的西面有七十亩肥田,北面有五十亩地的果园和五十亩地的肥田,东面有五十亩地的薄田(盐碱地)。
后来因为县城扩建,东面的七十亩地被学校所占用,北面的五十亩地和果园以及东面的薄田都被县直机关小区、部门和公园所征用。补偿是按照每亩地补偿800斤小麦和800斤玉米。
人口,从记事起,村里大概是200人左右,所以一人大概一亩地。后来土地都被征用以后,村里只剩下了宅基地。
还是因为贴近于县城,最近几年,又有开发商看上了这东有公园,北有机关,西有学校,南有医院的风水宝地,但兹事体大,大家很难统一意见,所以一直拖了下来。
在有土地的时候,村里的主要经济收入均来源于土地,每年两季,小麦和玉米,在田间地头,会留出一部分地方种各种豆类,如黄豆,黑豆,红豆,绿豆之类,因为每家院子较大,院子里则种上大葱、蒜、茄子、辣椒、西红柿、白菜、萝卜之类,以供家庭自己吃用。
之前有交公粮一说,交完公粮,剩下才是自己的。后来取消了农业税,土地的所得都是自己的。
再后来,种粮的土地逐渐被各种经济作物取代,有的变成了果园,因为当地鸭梨已经成了气候,很多土地变成了梨园。也有人种上了香椿或苹果,还有种辣椒的,种菊花的,但总不能持续,农民在面对市场的时候反映相当迟钝。
在家里有养鸡的,养牛的,养猪的,但这些禽畜多了以后,臭味熏天。另外,没有兽医的加持,很容易得病。正所谓,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一凡有鸡瘟,猪瘟之类,全部死亡不过是几天的功夫。
还有其他副业,比如养蘑菇,做豆腐,开小卖部,作屠宰……后来则出现了贩卖旧书,搞批发,修摩托车,开大车,跑长途之类。
经营的视野也从村里和乡镇到了县城和省城,再到全国。遗憾的是,还没有人做生意到国外。
村里人在90年代以前,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可能路经只有考学、当兵、进工厂三种,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增加了经商一条路。
村里的房子由土房到砖房,再到楼房,屋里的地面也从土地面,变成了红砖铺地,再变成水泥地面,再变成瓷砖了。
衣服从原来过年换新衣到随时可以买,颜色也从单调的蓝黑红绿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了;吃饭从基本吃素,很少吃肉,馒头留给男劳力,女人和孩子吃窝头到鸡鸭鱼肉全都有了。
原来谁家有辆大金鹿或飞鸽自行车就被羡慕得不得了,现在有了摩托车,汽车,甚至还出现的一些豪车。
原来有一块上海机械手表就是最拉风的,谁家有固定电话就很牛,现在手机真是人手一部地普及了。原来夏天大家都挤在一起看露天电影,或挤一家院子里看黑白电视还津津有味,现在每家一部超大的彩电,有那么多频道上还觉得没啥可看的。
原来中秋节的月饼被送来送去,都发霉了还舍不得吃,现在让吃也不想吃了。
大家没人缺营养了,没人羡慕一顿饺子了,没人羡慕鸡鸭鱼肉了,但得三高的人太多了,一个个都腆着大肚子,走路时胳膊甩起来,都像螃蟹一样横着走了。
也有一成不变或越来越穷的,但不是主流。社会政策的变革给小村带来的物质上的变化是巨大的。实现了原来不敢想的一些物质上的满足,但钱多了,或者为了挣更多的钱,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