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想积极倾听我的孩子,就能成功吗?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有时是很苗条的。积极倾听也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实现的。哪些积极倾听不能成功呢?
首先,当父母的积极倾听只是简单地重复孩子所说的话,而不是跟他进行共情或者反馈孩子的情绪,这会让孩子会觉得你只是在学他说话,“鹦鹉学舌”会让他们感到厌烦,积极倾听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来看一下两组对比的例子。
例子1:
当孩子说:和大孩子们玩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机会得到过球。
如果家长回应:跟大孩子一起玩时,你从来没有机会得到球。家长只是重复了他的话,没有对孩子的情绪进行解码,就转发出去了。如果家长要对他的情绪进行反馈,可以这样说:你也想玩球,你觉得他们不带你玩是不公平的。
例子2:
如果孩子说:看,爸爸,我用我的新工具做了一架飞机。
家长回应说:你用你的新工具做了一架飞机。这也只是重复了他的话而已。作为家长没有用心去体会孩子话中有对自己做飞机的骄傲之情。如果家长反馈说:你对自己做的飞机感到很骄傲。孩子会感受到家长理解了他的情绪。
我们来看另外一个误区。
妈妈对孩子说:宝贝,你看起来不高兴了。(这是积极倾听)
孩子说:是的,马丽推我了。
妈妈说:你不喜欢她这么做。(这是积极倾听)
孩子说:不喜欢。我也要推她一下。
妈妈说:嗯,这样做可不好,(这不是积极倾听而是评价了)
孩子接着说:我不管,我要像这样狠狠地推她。(孩子做了个推的动作)
妈妈说:孩子,动手永远都不能解决和朋友之间的冲突。你为什么不告诉她你想和她讲和呢?(这已经是说教、建议并提供了解决方案)
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就不想跟你聊了。
在这个例子中,积极倾听进行了一部分,但是后面部分不由自主地又出现了评价、说教、建议等,所以到最后孩子会觉得妈妈根本就不相信她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妈妈无法理解、接受她现在的情绪;妈妈不认为她是个好孩子,妈妈不能够理解她。
前面部分家长使用了积极倾听就相当于给孩子开了一扇门,但是后面部分出现了评价说教以及提供建议或者解决方案等,使得孩子把刚开启的门又关上了。这是一种另外的误区,没有把积极倾听坚持到对话的最后,“半途而废”的积极倾听。
还有一些家长说,我用了积极倾听,可是我发现孩子根本就没有按照我说的去做。这是家长对积极倾听有所误解。积极倾听并不是要让孩子听你的话,按照你说的去做。积极倾听不是为了掌控你的孩子,或者是让你去指导你的孩子。通过积极倾听,父母要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你积极倾听是为了让孩子听你的话,按照你想的去做,那么其实这不算是真正的积极倾听。
还有一种家长在学了积极倾听以后无论孩子碰到什么问题都尝试着用积极倾听去回应孩子。现实是在有些情况下根本就不需要用到积极倾听。比如孩子问:妈妈,你和爸爸什么时候回家呀?这时只需要简单的回答他这个问题就可以。当孩子负面情绪强烈的时候,特别愤怒,特别生气;或者孩子情绪比较消沉的时候,不想说话。这些时候我们都不能强制的使用积极倾听去倾听他。我们要等一等,等孩子情绪平稳了以后,他有意愿要跟我们沟通的时候,我们再用积极倾听去倾听他们。
绕过这些误区,我们才能走上积极倾听的正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