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谈哲学
魏晋名士们都干了什么?

魏晋名士们都干了什么?

作者: 如一书 | 来源:发表于2018-11-17 12:27 被阅读41次

说到名士,很容易想到风流倜傥,潇洒飘逸等,很多人竞相追求。

哲学之为哲学,要透过这些现象看本质,而不是浮于表象的效仿。

魏晋名士的行为源于思想,他们的思想是什么,又有何种价值?

魏晋名士之为名士,牟宗三有如下总结:

首先,名士要会清谈。清谈并不是随意闲聊,而是有一定的内容的,即谈老、庄、易三玄。清谈的方式也有一定,并不是以研究学问的态度、学究的方式谈,用当时的词语说,是以「谈言微中」的方式谈。「谈言微中」是指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说得很中肯、很漂亮。清谈还有一定的姿态,名士清谈时大多喜欢执一秉尘尾(拂尘),这是讲究美的姿态与情调。由姿态还引申为后来所谓言谈吐属的高雅与否。言谈无味、面目可憎是名士所不能忍受的,因此他们也讲究美姿容,就是讲究美。清谈的内容、方式与谈时的姿态能合此标准、才能算是名士。

牟先生从其内容、形式以及仪容三个角度指出名士的特点。这些依然是外在的,我们要追究的是其清谈的内容。

说到清谈,陈寅恪有比较好的梳理(详见其《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导致知识分子由原来议论朝廷任用官员的当否(即清议)转向抽象玄理的讨论。清谈起于郭泰,《后汉书·郭泰传》云:“林宗(郭泰)虽善人伦,而不危言核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阮籍也是这样的人物,《魏氏春秋》:“籍口不论人过,而自然高迈。”即使是多疑的司马昭也对他评价很好:“天下之至慎,其为阮嗣宗乎?吾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真可谓至慎矣。”(《晋书·家诫》)阮籍虽然做官,但只是“禄仕”。《魏氏春秋》载:“闻步兵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这确实是名士风范,清谈的圆熟也成于阮籍。

因党锢之祸转而为清谈,这是全身保命的表现,也实属知识分子之不得已而为之(个别天性如此者可能无无奈之情,这只是猜测,无证据)。

名士在口不论人过之外,还坚持谈玄,即老、庄、易。这三者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易》有儒家思想,老庄是道家,二者必然有冲突,名士们谈之,总得有个说法,不能只是条分缕析的各自谈,而不谈彼此的关联,这就出现会通问题。

这个会通还有政治上的机缘。名士之为名士,一般是道家形象,不拘礼节崇尚自然,嵇康刘伶等的行为大家很熟悉,他们远离官场,比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很多人看得很过瘾。这只是事实的一半,另一半是一些名士也入朝为官,比如山涛,王戎,王衍等。一边享受着官员的功名利禄,一方面显示着名士的清高自然,但毕竟矛盾,这就需要“会通”为一,才能合理解释其行为。

袁宏《后汉书》云:“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然则名教之作何为者也?盖准天地之性,自然之理,拟议以制其名,因循以弘其教,辩物成器,以通天下之务者也。……未有违夫天地之性,而可以序定人伦矣!”这是在说,我们入朝为官也是取法自然,这就完美的弥合了名教与自然的相悖。

名教为何?

这里面有一个显现过程。魏晋名士崇尚老庄,其典籍中有名教形成的概念。《老子》有言:“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始制有名。”王弼注云:“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庄子·天下篇》:“春秋以道名分。”如是名教指向儒家。这里面还需说一下,何以言名教,而不说儒家?

牟先生在《圆善论》中言:“凡能启发人之理性,使人运用其理性从事于道德的实践,或解脱的实践,或纯净化或圣洁化其生命的实践,以达至最高理想之境者为教。”不能把这个教与宗教的教混同在一起。

政治人物会通了儒道,其中很著名的还有“将无同”。这三个字的解释很多,陈寅恪说“将无”只是助词,“同”才是实意。也有的说,“用无来同。”还有的说,“没有什么不同。”但大体的内在意蕴是一致的。

后来玄学家王弼又提出迹本论。

圣人体现无,但又不说,那么如何体现呢?圣人就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体现无,而并不是到深山中或闭门索居地体现。但每天的日常生活不是「有」吗?「无」在那里呢?无就在其中,道就在其中。用当时的名词来表示,现实的日常生活是「迹」,而无是「本」,这就是「迹本论」。

这似乎很好的会通了儒道,至少打开了二者的壁垒,彼此可以交流,有共通处。

但问题是,玄学家是以“无”为本的,他们把儒家的本也“无”化,这在无形中就把儒家的努力与奋斗轻飘化了。儒家是以“仁”为本的,极言创造,即由仁体而发的创造,但道家之“无”是无为,是静观万物独化。这是不同的境界,不能用一个无,就把儒家的创造敉平。

当然,道家也是一种玄智,其无的功夫还包括不禁性塞源,这种退一步而海阔天空的境界同样重要,而且这个无的重要还表现在无有相玄的丰富性上,只有“有”,那就有得局限与逼仄,这是破解极端儒家行为的大智慧。

政治化的玄学家的清谈,因为其重玄思,很容易变成空谈,做政治怎么能虚空呢?清谈误国就成为必然。人家嵇康立场坚定,坚决不为官,虽然惨遭杀戮,但保存了名节。误国的玄学家的代表是王衍,《世说新语》:“夷甫(王衍)虽居台司,不以事物自婴,当世化之,羞言名教。自台郎以下,皆雅崇拱默,以遗事为高。四海尚宁,而识者知其将乱。”他自己也意识到问题:“夷甫将为石勒所杀,谓人曰:‘吾等若不祖尚浮虚,不至于此。’”

思想家就是思想家,不要一方面做学问,一方面又想享受官员的尊贵。由此想到佛陀,当佛学广为传播的时候,有弟子就希望佛陀做王,佛陀坚决否定;圣雄甘地在国大党赶走了英国殖民者后,希望国大党立即解散。这些智者的行径在彰显思想的价值,只要思想本身有价值,就让它深刻的影响世界吧,不要卷入政治的事务中,尤不能以谈玄的方式做政治。管仲无疑是政治家,也只是政治家,不能成为圣人,因为其道德人格不够完善。(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但毕竟是协助桓公称霸诸侯,要比玄学政治高明得多。

魏晋玄学的价值在于会通孔老,前文已经指出这种会通的仅有之价值在于不再非此即彼。不能轻飘的一个“无”字就消弭各自的内涵。这是在说王弼等具有学人性质的玄学家,有其贡献,而不像竹林七贤只是放任自己,以行为对抗政治的黑暗,学术上无甚建树;更不要谈那些从政的玄学名士,更不值得一提。

不过,玄学学者的价值不能无限缩小以至于无,正如牟先生在《才性与玄理》结尾处所言:“无健康之道德意识,无客观而积极之政治理想,则寄托其浮萍之余生于玄理以稍放异彩于阴教,似亦势之必然也。悲哉魏晋人之聪明,而亦美哉乎魏晋人之聪明!知识分子欲保障其生命与存在,舍以健康之道德意识与积极而客观之政治理想,为其“理性存在”而奋斗,盖别无他途焉。”

(2018年中哲讨论随想之五)(20181117)

���8��

相关文章

  • 魏晋名士们都干了什么?

    说到名士,很容易想到风流倜傥,潇洒飘逸等,很多人竞相追求。 哲学之为哲学,要透过这些现象看本质,而不是浮于表象的效...

  • 魏晋风度——士之风骨、气节

    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

  • 金庸小说里的隐士!让人感觉很雅,颇有魏晋风度

    什么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

  • 真名士自风流,乘风破浪的谢安,从隐居不仕到东山再起

    如果要谈风流名士,魏晋时期恐怕是涌现最多的。魏晋时期名士们的生活方式也称之为“魏晋风度”。这个词最早出现于鲁迅先生...

  • 孔融4岁让梨,却因“不孝”被杀|Robin读历史

    说起魏晋这个时代,就不能不提魏晋名士,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兰亭名士,他们狂放不羁,他们率性洒脱,而提到魏晋名士,那...

  • 魏晋风流3.魏晋风度VS建安风骨

    魏晋风流 3.魏晋风度VS建安风骨 魏晋风度,百度解释如下-“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

  •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

  • 《魏晋风华》人物记(六)

    《魏晋风华》里面的人物,讲的多是魏晋时代名士们的传闻逸事。今天我们要讲的却是魏晋时期一个女人的故事。 这个女人说...

  • 魏晋名士别论

    中国社会有据可考大约2500年,其间都是禁锢了思想和行为,这个自不必说。 今天单来说说后晋年间的事,所谓晋,自...

  • 魏晋名士嵇康

    魏晋是名士风流的年代。从三国魏的曹操父子开始,彻底改变了汉代建立在儒家伦理上的社会基础,在战乱灾难的年代,世族文...

网友评论

  • 蝶化文澜:这样一理通透很多,非常感谢!!!不过还有问题,容我再想想……
    如一书:@蝶化文澜 欢迎提问。

本文标题:魏晋名士们都干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bb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