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的过程三段论是“浪漫——精确——综合”。也就是说我们认知任何事物,包括对知识的汲取,都首先会“整体地泛泛地感受”,这可以视为“认知的浪漫阶段”。然后,我们会对事物或认知的某一局部进行聚焦,对此一点进行深入地认知、理解,这就是“认知的精确阶段”。但因为局部不是整体,所以这种精确的认知,需要不断地更换焦点,譬如在理解课文时,可能会在文本形式和文本内容之间进行注意力的转换,或者更常见的是我们逐段加以聚焦分析。甚至有时会对一句话、一个字进行反复细致的咀嚼。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是“精确”的。但这个“精确”总是在最初的整体的背景下完成的,不会失去整体性。我们终会自觉地把认识焦点放回到整体,这就是认知的“整体阶段”。这种认知的阶段,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普遍的使用,譬如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往往自觉不自觉的会遭遵循“总——分——总”的结构,而文章,作为一个整体的思维结果,它事实上也往往遵循着这样一个结构,或者是在此结构上的一些变式。
如果说“浪漫——精确——综合”作为一个哲学模式,符合一切事物的发展,包括思维的发展,包括事物的发展,也包括课堂的发展的话,那么,杜威的模式更明确地把注意力放在经验或思维的发展过程上。杜威的思维五步是:
1.有疑难的情境引发思维的冲动。
2.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
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4.推断每个阶段所得的结果,看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
5.进行试验、证实、驳斥或改正这个假设。杜威认为思维过程“既是组织思想的方法,又是做学问的途径”,即学习的最佳方法,是遵循思维发展规律的方法。所以他从思维的五步法类推出他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提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即:
1.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使学生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愿意参加下去的活动。(创设一个学习情境)
2.从这个情境内部产生出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对学生思想的刺激和活动目的;(用问题引导孩子思考)
3.学生要通过调用已有的知识、查阅新的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来对付这个问题;(调动也有知识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4.学生必须一步步地形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慢慢成长能力)
5.学生要通过实际活动来检验他的解决方法,使这些方法更加清晰的具体,并且检验他们是否有效。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省略其中的某个步骤。(用习得的方法再去指导实践,解决问题)
这就是对杜威著名的解决问题的“五步法”简述。
学习感知:
随着阅读不断的深入才发现,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打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让所有的理论在相互验证中更加的扎实掌握。因为有了前期啃读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所以对他的过程哲学思想“浪漫——精确——综合”有一定理解。而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对于我来说原本是一个新的概念,根本没有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过操作和运用,所以即使阅读了案例,也处在懵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