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得分显示我是一个成长型的人,其实这是十几年来努力的成果。22岁以前,父母一直以为我是一个笨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22岁,我停薪留职去北京上大学,在大学里,完全脱离开父母,让我的思路打开,我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是笨蛋,我也可以通过努力获得不错的成绩。学习时间结束,让我养成了学习习惯。回原单位上班,我像一个孩子似的学这学那,专业方面的,业余爱好方面的都学。有网上课程,也有线下课程。有大课也有私教。其中有一个家教老师给我启发很大,那个老师和我表弟同岁,碰巧他俩也都是研究生,当时我表弟实力更强,但后来那个老师去北京读博,而我表弟回来上班,几年后,那个老师的实力远超我表弟,我突然意识到天才也需要不断的培养才行。后来我看到一本名为《看见成长的自己》的书,看完,才发现人生是不断突破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不好的经历其实也是人生中的一部分。就像武侠小说的神功一样,你只要不断修炼,总能达到九重境界。
算算十几年来,我成长中的助力点也有不少,今天就此机会总结一下。
一:书籍类
《毛泽东思想概论》
这是让我开窍的第一本书,受妈妈影响,毛主席在我心中就是一个神的存在,直到听了《毛概》的课程,才明白毛泽东是抓住了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最想要的东西——“土地”,“打土豪,分田地”是他革命的口号,解放后他也是这样做的。反观蒋介石,蒋上台靠的是大官僚,大地主,大资本家。他就算知道这些集团的腐败也不可能得罪他们。所以蒋经国的上海“打虎”行动没多久就停下来。
从这本书里我明白一点:想要做成大事,必须要符合大多数的利益。
《稀缺》
其实这是一本有关金融知识的书,那几年成功学盛行,鼓励大家像成功的人一样去消费,结果最后钱包空了,成功还遥不可及。看了稀缺,才明白这只是一个骗局。在没有家庭的助力下,人生的启动资金大多是积累起来的,有了积累资金才能在机遇来临时转变为第一桶金,我有个大学同学就是这样,先省吃俭用在家乡买了一个小户型,用房租还贷款,后来又买了一套小户型,再后来用小户型换了大房子。为我们演示了资本的积累过程。《稀缺》讲的是陷入债务危机的印度小贩和破产的美国中产阶级的故事,但是总结全书的精华其实就是我们的一句老话“积谷防饥”,这也是国外的华人在金融危机中平安度过的根本原因。
《看见成长的自己》
书中解释了一个现象,为何小时很出色的孩子长大后反而一般般了。原因是父母的夸奖使他不愿意脱离舒适区,不敢挑战,更不愿意失败。这个话题倒是和刘轩老师今天讲的固守型人格的类型很像。这让我想起了表弟。表弟从小聪明,一直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但高考后估分较低,填写志愿的时候,父亲让他赌一把填报北京的大学,他不敢,选了一定能录取的重庆的学校。后来考研,父亲想让他考去北京,他却选择了本校的保送研究生。一直不明白明明有更好的选择,表弟为何选那个平庸的,看了这本书才明白,是大家心中那个完美的形象把他给框住了。
不过这本书给了我另外一个启发,其实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人生不就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吗?今天比昨天哪怕进步一点点也是好的。
二:影视类
《百年虚云》
北京学习结束,回到家乡,结果诸事不顺,难免心浮气躁。无意间看到《百年虚云》这部电视,讲的是虚云大师的故事,里面没有神通,没有光怪陆离,只有踏踏实实的修行。看着,心静下很多,也没了那么多的抱怨。
《娘家的故事》
很喜欢里面的何爸爸,一个退休的中学校长,讲话温文尔雅,很会教育孩子。碰巧我的父亲年轻时也是一位大学老师,说话和何爸爸十分相似,但父亲一直在北京工作,我和妈妈在老家生活,在我的成长时期父亲一直是缺失的,所以我一直把《娘家的故事》里何爸爸对儿女的教育当成父亲对我的教育来看。
在电视里,二女儿何小南嫁入豪门却被婆家瞧不起,为了攀附富家千金婷婷,婆家逼着何小南离了婚,但离婚后的小南意外成了婷婷父亲的助理,结果出色的办事能力和踏实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婷婷父女的喜欢,小南因为想报复前夫也答应了婷婷父亲的求婚。但何爸爸坚决反对,他对女儿说:“你欠别人的钱我们可以帮你还,你欠别人的情你让我们拿什么还。”
三女儿何小西因为丈夫出轨初恋安琪而离婚,而婆婆想要孙子的抚养权,安琪为了讨好婆婆,和小西打起了抚养权官司,因为安琪是个有名的大律师,几乎没有败绩,所以很多律师不敢应战,最后小西不得不自己出面,为了研究法律,小西不吃不睡,何爸爸劝她说:“不要仗还没打就先泄了气,但不吃不睡也不好,没有精力与体力,又如何能打赢这场仗呢?”
何爸爸在剧中一直是孩子的指路明灯,但子女遭受不公的时候,他也是孩子强有力的依靠。
不过何爸爸也有他的困惑,他对自己的老伴说:“我一直教自己的孩子温、良、恭、俭、让。没想到却成了婆家欺负她的原因,是不是我教错了。”这个困惑我父亲也有,有次,父亲的大学同学问他为何不教我,父亲说教她与人为善,当今的社会她必然受欺负,教她为恶,又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只好不教,让她自己长吧。
三:人物
家教老师
从去北京上学开始,没少请家教,回来后,也报了不少班,自然老师也见过不少,其中小边老师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他教我的时候表弟刚研究生毕业,回来工作。当时来看,表弟的实力更胜一筹,后来小边去北京读博后,实力反超表弟很多。这打破了我一直以来的“智商是天生”的观念,就像网上说的,一些人走得比你远,是因为他决定要去更远的地方。
父亲
父亲退休后,我们见面的机会和交流的时间多了起来,我们父女才开始慢慢了解对方。期间,父亲退休后学车这件事对我印象深刻,当时为了多练车,父亲趁别人中午吃饭休息的时候去,整整半年,终于把驾驶证拿了下来。可是没人知道,父亲有三十年的午睡习惯,这半年的中午练车其实是一个老人在和自己三十年来的习惯做斗争。通过这件事,我明白父亲为何从一个寒门子弟成为一个社会中层的原因:一个可以战胜自己的人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呢?在父亲的榜样带动下,我也拿到了驾照。
其实父亲学车还有一个插曲,为了学车,父亲没少给他的教练送东西,因为父亲是个退休干部,出手大方,结果把教练的胃口养大了,教练后来明着问其他学员要起东西来了,最后遭学员投诉被驾校开除了。有时人要有自知之明,就算得了什么也要搞清楚是你实力所得还是意外来财。
四:社群
“大学”
其实当年停薪留职去上大学,父亲要我去重庆,我非要去北京。父亲说我一没有高中底子,二又上了几年班,这两个硬伤在北京很难学出来。但我那时就像赌徒一样,孤注一掷要去北京,最后父亲只好让我去了北京。但如父亲所说,学业很难拿,坐在教室里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连问都不知道要问什么,只能坐在那哭。后来,慢慢能听懂一部分了,再后来能听懂一大部分了。
但是因为底子太弱,学业并不理想,但心智得以快速成长。首先,脱离开父母的这段时间,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办成了一些事,我发现原来我也不是笨蛋,我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加上学校经常有讲座,听得多了,慢慢自己的眼界也打开了。北京虽然是一个人情很薄的城市,但它也是个很有规则的城市,它给了你一个明确的上升路线,还有应付出的代价,就看你愿不愿意走。另外北京城600年国都史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文化大汇集,传统的、另类的;东方的,西方的……都在这座城市里扎了根而且和谐共处。第三点,去北京这几年把我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回来后,我的学习一直没有放弃。
所以去北京是我最不后悔的事,虽然它对我的事业和收入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把我的婚姻也耽误了,但它让我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再说人生这么长,不到盖棺定论的时候,谁能说它对我这一生没有用呢?
“自控力school读写群”
从北京回来后,受环境影响,又开始退步,还好一直在学习,还没坠落下去,其中碰到了小边老师,让我重新清醒过来,但我的好习惯还没养成,他去了北京读博,我又慢慢滑到了以前的状态。我到处学习,报班,看书读文章,终于碰到了自控力school。读写,运动和冥想这三个群我都想参加,为了避免贪多嚼不烂,我计划先参加三期运动,然后三期读写,最后三期冥想。在运动群,虽然得姐她们一直拉着我,但我总有烂泥糊不上墙感觉。后来转到读写群,在第一期的时候有点开窍的感觉,到了第二期,找回了自己失去的记忆,对自我有了清醒的认识。第三期一直等不到开班,只好先去冥想了,但写简书的习惯保留了下来。
总结
就我这前半生来说,我是在父亲的缺失母亲的焦虑中长大的,母亲自己一个人照顾我,精力实在不够,于是她希望我安安静静地待在那,不要给她找麻烦。久而久之,我像一个木偶一样被养大,但好笑的是父母却希望木偶能成才。好在后来去了北京,离开了父母,自我意识觉醒,但新的自我还不稳定,容易受环境影响。好在学习习惯养成后,一直没放弃学习,但因为吃不了苦,所以成长进三步退两步,总体看起来进步很慢。
其实没有体会过竭尽全力的苦,也体会不到获得成果的喜悦。我现在学习的习惯有了,下一步是把学习的方法找到。
以后有时间,可以看看《换了人间》之类讲述建国大业的电视剧,我现在处于打拼期,这些电视剧也许能给我一些启发。
成材需要等待时机,但这期间需要不断努力。这些年来的进步也印证了这一点。
感情方面要拿得起放得下,机会来临,不妨赌一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