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悦读社发言(157)

悦读社发言(157)

作者: 冯雪松_4d76 | 来源:发表于2019-03-14 10:42 被阅读0次

当年民国城市经济的状况——《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

《银元时代生活史》这本书,既是个人回忆录,也是一部近代中国城市经济史。本书的前身是香港《大人》杂志的专栏,每个单篇独立成章,生动记述了民国时期上海社会的风土人情、人物掌故。以银元的流通为线索,充满细节地记述了民国时期上海的经济生活、物价变动以及工商业和商业人物的活动。

作者陈存仁,19世纪30年代上海名医。编写过《中国药学大辞典》《中国药学大典》、皇汉医学丛书等重要医学词典。他注意收集整理上海民俗资料,其撰写的回忆类文章,具有特殊的社会研究和民俗价值。

陈存仁因为名医的身份,能够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士。他虽然不是职业作家,但一辈子笔耕不辍,还向朴学大师章太炎学习过经学和文字学。除了文字流畅饱满,他的记忆力和材料收集能力也特别强,这让本书具有特殊的社会学和经济学价值,是了解民国社会的有益文献。陈存仁是公认的旧上海专家,80年代那部有名的电视剧《上海滩》,还请他出任特别顾问。因为,从黄金荣、杜月笙这些黑帮大亨,到普通的上海“白相人”,他都有过近距离接触,深知底细。

中国最早的银元出现在咸丰年间,是商人们为方便计重,手工打造的银饼子。墨西哥铸的鹰洋流入以后,中国也开始大量制造银元,制式从光绪年间的“龙洋”,到民国时期的“袁大头”。除了银元,当时还通行过其他几种小面额辅币:一种叫“银角子”,也就是南方所说的“毫子”;另一种叫“铜元”,老北京称为“铜子儿”。

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银元是很大的面额,轻易不会动用,日常使用的是银角子或铜元。当时,外汇牌价也是和银元进行兑换的。三十年代初期,一块银元兑换1.6日元或0.33美元。所以,银元既是硬通货,也是本位货币。其他货币和资产会波动,而银元的价值是锚定不变的。1915年前后,一碗上海人常吃的大排面,只要4枚铜元。做一身高级的长袍马褂,需要6元。一双比较好的儿童皮鞋,大概1元。平民家庭操办一场葬礼,会花费20元左右。

在民国时代,人们对银元和钞票的感情不一样。很多人觉得,只有银元才是真正的钱,所以被称为“现大洋”。在法币运行前期,通过签署《中美白银协定》等手段,国内物价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法币的明显贬值出现在1938年4月。当时,对物价敏感的上海市民,纷纷把手里的法币换成商品,囤积各种货物。到了1948年南京政府准备废弃法币时,再想换一块银元,要花1400亿元法币。所以,老百姓们对银元的崇拜,一点儿都不奇怪。

陈存仁说:赚钱不易,管钱更难,只会赚,不会管,仍旧不懂得理财的道理。他一直认真向上海名流学习理财方法,参与房地产、股票投资,收益颇丰。陈存仁的理财观还有重要的一环:要把钱用得有意义。他的相当一部分花销,是用于扩展社会关系的。在做学生时,他就把兼职收入的1/4作交际费。在进入职场前,他通过中间人牵线,花费了12元,在最高级的酒楼宴请上海的各大名医。

凭着灵活的理财头脑和交际手腕,陈存仁在二十几岁就买了汽车,成了上海滩的名流。三十岁时,耗资五万元在市中心建了三层医院大楼。陈存仁的成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三个指头搭脉,一元一元积攒起来的”。

上海商业繁荣的基础,是金融业的发展。民国上海的金融界,既有银行,也有从清代保存下来的钱庄。今天,在一些地域和行业,仍然存在这种乡土社会式的资金往来。这不仅仅是商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上海文化的繁荣,是由出版业带动起来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最早的出版机构,和北京大学一同被称为“中国近代文化双子星”。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界对新模式的探索,不亚于今天的 IT 业。

民国究竟是不是一个好时代呢?民国时的上海金融业,既有现代化的银行,也有传统的钱庄。钱庄所代表的旧式商业道德和信用体系,为民族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使上海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策源地。如果从商业文明的角度来说,这个繁荣发达、丰富多彩的民国,恐怕只存在于上海。当时的北平几乎没有城市工业,完全是一座乡土文化的古城。对民国感受如何,实在是要看身在何地,属于哪一个阶层了。今天,我们能够用生动的细节来感受民国社会,多亏了这本《银元时代生活史》。

相关文章

  • 悦读社发言(157)

    当年民国城市经济的状况——《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 《银元时代生活史》这本书,既是个人回忆录,也是一部近代中国城市经...

  • 悦读社发言(80)

    对中国文明不死神话的解读——《惠此中国》读后 《惠此中国》这本书,作者赵汀阳,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被...

  • 悦读社发言(67)

    多点对行为经济学的认知——《赢家的诅咒》读后 本书作者理查德·塞勒, 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芝加哥大...

  • 悦读社发言(68)

    感知味道的学问——《品尝的科学》读后 《品尝的科学》这本书讲述的是,品尝不仅仅是用嘴巴吃食物,其实还会用到全身和大...

  • 悦读社发言(62)

    当下美国社会的盛世危言——《自满阶级》读后 《自满阶级》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当下美国的“盛世危言”。 作者泰勒·科文...

  • 悦读社发言(63)

    重伤前行的印度——《印度:受伤的文明》读后 《印度:受伤的文明》这本书,讲述的是印度在独立后,找不到自身发展途径的...

  • 悦读社发言(77)

    明代的商业与文化的发展变化——《纵乐的困惑》读后 《纵乐的困惑》这本书,作者卜正民,曾担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

  • 悦读社发言(81)

    审视饥饿与战争的成因——《战争的滋味》读后 《战争的滋味》这本书,是一部以粮食及食品供应的视角来审视二战的历史著作...

  • 悦读社发言(71)

    美国的持枪文化及程序正义——《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 《历史深处的忧虑》是《近距离看美国》丛书的第一冊。该书以一种书...

  • 悦读社发言(79)

    重温经济学入门经典。——《一课经济学》读后 《一课经济学》是一本畅销了70多年的经济学经典入门书,主要讲述的是奥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悦读社发言(15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xq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