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民国城市经济的状况——《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
《银元时代生活史》这本书,既是个人回忆录,也是一部近代中国城市经济史。本书的前身是香港《大人》杂志的专栏,每个单篇独立成章,生动记述了民国时期上海社会的风土人情、人物掌故。以银元的流通为线索,充满细节地记述了民国时期上海的经济生活、物价变动以及工商业和商业人物的活动。
作者陈存仁,19世纪30年代上海名医。编写过《中国药学大辞典》《中国药学大典》、皇汉医学丛书等重要医学词典。他注意收集整理上海民俗资料,其撰写的回忆类文章,具有特殊的社会研究和民俗价值。
陈存仁因为名医的身份,能够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士。他虽然不是职业作家,但一辈子笔耕不辍,还向朴学大师章太炎学习过经学和文字学。除了文字流畅饱满,他的记忆力和材料收集能力也特别强,这让本书具有特殊的社会学和经济学价值,是了解民国社会的有益文献。陈存仁是公认的旧上海专家,80年代那部有名的电视剧《上海滩》,还请他出任特别顾问。因为,从黄金荣、杜月笙这些黑帮大亨,到普通的上海“白相人”,他都有过近距离接触,深知底细。
中国最早的银元出现在咸丰年间,是商人们为方便计重,手工打造的银饼子。墨西哥铸的鹰洋流入以后,中国也开始大量制造银元,制式从光绪年间的“龙洋”,到民国时期的“袁大头”。除了银元,当时还通行过其他几种小面额辅币:一种叫“银角子”,也就是南方所说的“毫子”;另一种叫“铜元”,老北京称为“铜子儿”。
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银元是很大的面额,轻易不会动用,日常使用的是银角子或铜元。当时,外汇牌价也是和银元进行兑换的。三十年代初期,一块银元兑换1.6日元或0.33美元。所以,银元既是硬通货,也是本位货币。其他货币和资产会波动,而银元的价值是锚定不变的。1915年前后,一碗上海人常吃的大排面,只要4枚铜元。做一身高级的长袍马褂,需要6元。一双比较好的儿童皮鞋,大概1元。平民家庭操办一场葬礼,会花费20元左右。
在民国时代,人们对银元和钞票的感情不一样。很多人觉得,只有银元才是真正的钱,所以被称为“现大洋”。在法币运行前期,通过签署《中美白银协定》等手段,国内物价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法币的明显贬值出现在1938年4月。当时,对物价敏感的上海市民,纷纷把手里的法币换成商品,囤积各种货物。到了1948年南京政府准备废弃法币时,再想换一块银元,要花1400亿元法币。所以,老百姓们对银元的崇拜,一点儿都不奇怪。
陈存仁说:赚钱不易,管钱更难,只会赚,不会管,仍旧不懂得理财的道理。他一直认真向上海名流学习理财方法,参与房地产、股票投资,收益颇丰。陈存仁的理财观还有重要的一环:要把钱用得有意义。他的相当一部分花销,是用于扩展社会关系的。在做学生时,他就把兼职收入的1/4作交际费。在进入职场前,他通过中间人牵线,花费了12元,在最高级的酒楼宴请上海的各大名医。
凭着灵活的理财头脑和交际手腕,陈存仁在二十几岁就买了汽车,成了上海滩的名流。三十岁时,耗资五万元在市中心建了三层医院大楼。陈存仁的成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三个指头搭脉,一元一元积攒起来的”。
上海商业繁荣的基础,是金融业的发展。民国上海的金融界,既有银行,也有从清代保存下来的钱庄。今天,在一些地域和行业,仍然存在这种乡土社会式的资金往来。这不仅仅是商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上海文化的繁荣,是由出版业带动起来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最早的出版机构,和北京大学一同被称为“中国近代文化双子星”。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界对新模式的探索,不亚于今天的 IT 业。
民国究竟是不是一个好时代呢?民国时的上海金融业,既有现代化的银行,也有传统的钱庄。钱庄所代表的旧式商业道德和信用体系,为民族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使上海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策源地。如果从商业文明的角度来说,这个繁荣发达、丰富多彩的民国,恐怕只存在于上海。当时的北平几乎没有城市工业,完全是一座乡土文化的古城。对民国感受如何,实在是要看身在何地,属于哪一个阶层了。今天,我们能够用生动的细节来感受民国社会,多亏了这本《银元时代生活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