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柯榕树下~原创
当人们遇到一些事情事情,特别是一些令人心理波动较大的事情时,总会感慨人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人生的智慧》这本书,用来理解幸福和痛苦本质的“人生的参考书”,值得借鉴。
《人生的智慧》是一本对所有人都值得认真思考和仔细完味的书,尤其年轻人更是值得推荐阅读。比如在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读这本书,也许会让你在看待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这两个问题上,比别人更早、更真切地认清本质。
叔本华一生的著作不是特别多。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叫《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的第一稿,是1818年他30岁的时候写完的。你看,三十岁,这么年轻就奠定了自己哲学思想的基础。从那以后,叔本华的后半生基本上都是在专心撰写这本书的增补版——书名叫《附录和补遗》。
而这本《人生的智慧》,就是从《附录和补遗》中单独拎出来的一部分。
智慧的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减少痛苦。几乎所有人,考虑人生目标的时候,总是这么说:“我这辈子,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就值了。我要通过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勤奋努力,诚恳付出,忍受暂时的痛苦,获得将来的满足。”
可是,叔本华却完全不这么认为。他说,智慧人生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一个最底层的概念搞清楚。那就是,理性的人生,不应该追求快乐和幸福,而应该尽量避免痛苦。这句话包含的真理是: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只有痛苦是真实的。
举个例子,解释一下。假如我们全身上下没啥大毛病,算是处于非常良好的状态。但是上礼拜跑步,崴了脚。现在,脚一沾地,就疼的不得了。连续好多天,走路还是一瘸一拐的。好多天没法儿出门儿,我们的注意力会完全集中在那疼痛的脚上。因为这个事儿,也许还耽误重要的工作,或者约会。就是因为这个小小的伤痛,让我们心里感觉很不舒服,这就算是真实的小的痛苦。不过,假如根本没有崴脚,这些天呢,又没有啥特别的事情,每天过的都是平常的日子。这种状态,你也不能说自己是幸福的。所以,崴了脚,是真疼,这个痛苦是真实的;但是什么事儿都没发生呢,也肯定不是我们理解的幸福,所以幸福就是虚幻的。
所以,叔本华认为,就那种没啥痛苦、没啥烦心的事儿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他书里说,不要把目光盯在寻找和享受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面,而要尽量当心,躲避生活中数不尽的祸害。
要理解叔本华观点与我们认知的不同,我们得解释一下,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基础。叔本华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只要欲望存在,人就一定是痛苦的。举个例子:刚出生的婴儿,只要有的吃、有的睡、不冷、不热,有妈妈抱,就很幸福。那是因为婴儿没有成年人的那么多的欲望。叔本华说,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欲望深度成正比。生存欲望越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抛弃欲望,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追求。
当然,真的啥也不想,啥也不追求,那是不可能的。叔本华还教给了我们,面对现实、具体的生活,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关于“怎么想”,其实有几个态度需要端正,包括,人对自己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端正了这些态度,我们的欲求会变得合理,痛苦也就会减少很多。
第一个需要调整的态度,就是人应该怎样看待自己。首先,人要认清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概脉络,还有自己的计划。比方说,参与修建一座大楼的工人,并不知道这个大楼总体规划,他只要把钢梁上的螺丝拧紧就行了,至于这个钢梁的在整栋大楼的位置和作用,他不必了解。不过,如果有个工人,他在拧每个螺丝、砌每块砖的时候,都知道这个螺丝、这块砖是在哪个钢梁上,哪个墙里。这个钢梁或者墙,在哪一层的哪个房间里。这一个房间,在大楼的什么位置,发挥什么功能。这样呢,就会做到手中有具体的工作,心中有大楼的全貌。这样的做事用心的工人,被提拔重用只是时间问题。
叔本华说,人要学会“认识自己”,也就是了解清楚自己的最重要的意愿。同时,他也应该大概明白自己应该从事什么职业、需要扮演什么角色,以及自己和这个世界是什么关系。这个意思是说,我们既要低头认真工作,也要偶尔抬起头看看远方的目标,这样才能确保自己步伐,是朝着目标方向直线前进的。否则,只知道埋头苦干,等走出了好远,忽然一看,才发现走了一大段弯路。后悔是来不及的。
另一个看待自己的方法,就是活在当下。叔本华建议我们忘掉过去、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让这三者达到平衡,不至于互相干扰。那么怎么算是干扰呢?接着前面的例子:有的人只知道低头苦干,走了很久,忽然发现走的是错路,马上就痛苦不堪、无法自拔,甚至会完全改变之前明明很正确的、对人对事的态度。还有的人呢,经常担心未来可能发生的祸患。比如,将来房价会不会跌,我前年买的房子该不该卖掉。如果发生了经济危机,我到底是该持有货币资产,还是实物资产?将来如果家人得了癌症怎么办?等等等等。如果脑袋里整天想着这些没有发生的祸患,那么过日子就别想消停。
叔本华说,那些不确定是不是会发生,或者不确定什么时候发生的祸患,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当作永远不会发生。不这么做,你就是在提前兑换人生的痛苦,把未来的烦恼,拿到今天来消费。他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愉快地接受现在,有意识地享受每一个可以忍受的、没有烦恼和痛苦的当下。
在这世界上生存,我们永远需要和别人合作或者打交道。叔本华建议我们,和人相处,要掌握两个能力:一个是“预见能力”,它能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另一个是“宽恕能力”,它能避免我们受到人群中是是非非的困扰。我总结这个意思,就是那句中国的俗话:“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叔本华在书里,也引用了一句俗语。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以承认这个事实为前提,要在人群中生存,我们就必须容许别人有他们自己的个性。我们既不应该期待别人改变个性、也不谴责别人的个性与我的不一样。这就是“自己生活,也让别人生活”。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人只要获得了财富,有了钱,就可以买到几乎所有的东西,而物质的满足和享受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虽然,我们知道钱不是万能的,但很多人终日的奔忙,最起码的目的,就是追求“财富的自由”。这是再现实不过的事情了。
他说,在追求财富的问题上,我们要有一个理智的限度。财富欲望能不能得到满足,不是由财富的绝对数量决定的,而是由相对数量决定的;所谓“相对数量”,我的理解,就是适可而止的数量,只要理智的你觉得够用了就好。因为不理智的人,追求财富,永远没有止境。财富就像咸咸的海水:人喝海水越多,就会越感到口渴。
叔本华说,人是有欲望的物种,满足欲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追求财富,还有一个,就是社会地位,也就是名誉。有了财富、地位、名誉,才可能满足人们的欲望,欲望无止境,对财富的追求也就无止境,而承担巨大的财富,却不会理智利用财富的人,往往就会被财富所坑害。
人热爱财富金钱,是很自然的事情,恰当地追求财富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叔本华鄙视那些赚了钱就追求享乐,毫不顾忌将来的人。他建议人们应该把现有的财富,看作抵御未来发生不测事件的城墙。也就是,过日子要留出足够的“过河钱”,花钱大手大脚,入不敷出,总有遇到重大挫折、无法应对的情况。缺钱的痛苦,比钱多的痛苦,是更加真切的。所以,叔本华强烈建议,人们要有存款。他说,如果可能的话,人至少要把赚来的钱的八分之一存起来,应对未来的需要。
那些财富水平已经达到衣食无忧的人,比如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以及那些生来就享有巨额财富的人,如果他们有“高级精神禀赋”,那么,财富和禀赋,就是老天爷对他们的双重馈赠。所谓“高级精神禀赋”,说的是一种智慧,就是,知道怎样利用财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而不是用来个人享受和消费。因为这些人能够做到别人做不了的事情,能创造出对于全社会都有意义的更大财富。比如,利用他自己可支配的资源,支持和推动人类在某个领域的进步。再比如,从事慈善活动,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地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再看相反一面。如果拥有足够的财富,却不懂得让财富对社会发挥效能。那么,这种人也不会感觉幸福。因为摆脱了贫穷,财富只会把他引向人生的另一个痛苦极端——无聊。如果说,贫穷的困境能让人有事可做的话。那么,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很快就会把人引向奢侈挥霍。正所谓——“穷得只剩下钱了”。
我们通常认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只有与他人协作,才会获得资源。人也只有与他人分享快乐,快乐的价值才会被放大。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可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叔本华对快乐的体验,却有另一番截然不同的观点。为了让自己快乐,很多人喜欢聚会、吃饭、结伴旅游。但他觉得,人只要到了社交场合,就会不自觉地拒绝大部分自我,而取悦他人,这是无法体验快乐的。
叔本华说,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所以呢,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一个社交聚会的人越多,那聚会的本质就会变得越平庸。
叔本华认为,人只有在独处,也就是一个人呆着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不热爱独处的人,也就是不热爱自由的人。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个性、才气、好恶能够无拘无束地抒发,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这种体验才是真正的快乐。放弃这种社交聚会以换回独处,才是最智慧的选择。
叔本华说,完全、真正、彻底地感觉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是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宝贝。年轻人学习人生智慧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智慧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避免痛苦。我理解它的现实意义就是说,人生旅途上,不要犯错误,尤其是一些原则上的严重错误。如果没有学习的智慧,犯了不必要的低级错误,那就属于自己给自己添烦恼了。就像乒乓球比赛,很多时候,保证自己不犯错误,等待对手失误,也是赢得比赛的关键法宝。
所谓享受孤独、自得其乐,来获得高级快乐体验,不是说,让我们脱离社会交往,一个人关起门呆着。而是,要我们通过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和间接地学习,让自己的头脑更加丰富。在自我的能量级别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你会自觉不自觉地挑选社交圈子,大部分社交场合你会觉得没意思,不愿参加。能吸引你的,只有那些可以带来营养和资源的社会交往。
读完《人生的智慧》这本书,似乎看到的是无欲无求的哲学理论。希望可以从中学到运用到人生的里程,做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