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中
都住着一个七月与安生
昨晚一口气看完了《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影片由安妮宝贝的小说改编,也是安妮早期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在看电影前,我并没看过这部小说,我只记得安妮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告别薇安》,然后一夜间就红了,很多女孩爱她的文字,爱这本小说集中的《七月与安生》。
我在没有任何剧透的情况下,看了这部影片,然后,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看完的,整部剧给我的感觉,可以用惊艳形容,我真的很久没看到这么棒的国产剧了,以至于到现在为止,还沉浸在影片的气息中无法抽身,特别想为它写下点什么。
01
影片讲述了二个相识于13岁的女孩儿,一个叫七月,一个叫安生,一个是单纯温婉循规蹈矩的“乖乖女”, 一个是特立独行飞扬跋扈的“野孩子”,从13岁开始,七月和安生几乎形影不离。
安生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她母亲一直忙于事业,是那种精明能干的女强人,大部分时间,安生都是独自一人在家,她似乎从小就习惯用叛逆掩盖自己的真心。
自从安生和七月认识,这二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孩,成为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闺蜜,童年的友谊纯粹而真挚,七月与安生天天牵着手一起上课、下课,一起去树林玩耍,回家吃饭,一起洗澡。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就是她们在浴缸里一起洗澡,安生说要看七月的胸,七月马上站起身来给她看,安生亦然,此后的日子,“看胸”这件事,成为这对闺蜜嬉笑打闹的一种方式,不论遇到什么矛盾,只要对方说一句:给我看看你的胸,两个人又可以笑成一团了。
是啊,每一对闺蜜都有独特的相处之道,心照不宣的小笑话,仿佛某个行为或话语已经成为彼此的友谊暗号,你我都曾有过这样的闺蜜时光。
那年阳光正好,她们就像合体,缺了谁都不依,她是她的光,她是她的影子。
02
后来七月遇到喜欢的人苏家明,三个人之间产生了不一样的火花,安生第一次去学校找家明,想为闺蜜掂量这个男孩,更有嫉妒心作怪,认为家明抢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却没想到,这一眼,却让家明和安生擦出了微妙的火花。
心里爱着家明的安生,选择为了七月远离家乡,过起漂泊流浪的生活,她住过北京的地下室,做过豪华游轮的服务员,能为了得到一瓶免费洋酒找隔壁桌搭讪,也能周旋在各种男人之间,她说她有一次身上一分钱都没了,就在酒吧陪人喝酒,她想一人给她5毛钱,凑够5块钱就可以买一碗泡面了。
安生的前半辈子,一直和自由、饥饿、生存并肩齐进。
七月恰恰相反,她一直过着家人规定的生活,稳定的银行职员,没进过酒吧,更不会打架抽烟,从大学毕业就期待与家明步入婚姻,生一个小孩,她的人生规划里,就没有踏出小镇半步的念头。
两人的性格差异,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在长大之后,渐渐演变成一种陌生感,越长大,越孤单,无论再如何通信,心里却竖起一道始终无法跨越的墙壁。
长大的代价,就是明白,曾经无话不谈的闺蜜,也慢慢变得对彼此谨慎而小心。
03
这一对闺蜜,真的是既相爱,又相杀。
安生在游荡了多年后,感觉自己已经越来越没有热情,她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老了,已经不太想和陌生人搭讪,也不觉得天天满世界乱跑多有趣了。
流浪了那么久,没什么让她放不下的,看似没心没肺的过着生活,却把心里最柔软的角落给了七月,安生说每一次寄信给七月,才会有家的感觉。
再怎么对彼此有意见,却还是把最柔软的位置留给对方,以后遇到再好的朋友,都无法取代那个她的位置,安生说她和七月的遇见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其实每一对闺蜜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都是在最无忧的年纪遇见的彼此。
强烈的反差,再加上同时爱上一个男人的情感压抑,导演曾国祥用细腻的表现手法,用镜头一步步拉进人物内心,两个女孩的情感变化,在她们充满张力的表演中,一部部走向没有希望的悬崖。
真绝望啊,这是一部让人看完会愣住的电影,意想不到的转折,残酷的结局,似曾相识的心路,如果说,青春片的终极要义就是无与伦比的代入感,那么,《七月与安生》确然有太多让少女们心甘情愿擦着眼泪的动人瞬间。
看完电影,我不禁在感叹,如果七月与安生能一直停留在13岁该多好啊,那时的她们不用体会长大的烦恼,就像七月说的,如果长大是要承受各种苦痛为代价,那她宁愿永远不要长大。
若是可以选择,我希望七月与安生停留在年少时第一次去出租屋就刚刚好,安生未曾远游,七月仍抱幻想。
少女的她和她放肆笑着,不流眼泪,不诉离殇,你说,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