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买了顾长卫执导的《孔雀》的DVD,忙乱着一直没空去看。
故事在文革展开,心里想看,不过有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刻意回避。同类影片,最喜欢张艺谋的《活着》,可看过两遍,后来也没再多看。太沉。
雀屏静开,寂寞而多情。
整天活在理想主义里的姐姐,在不断破灭的理想泡沫里沉沉浮浮:想当伞兵没当成,爱上了为她填报名表的男孩;为了,学手风琴,她在群艺馆认了一个老人当干爸,被人视为狐狸精;为了换工作嫁给了个局长的司机,婚姻与理想一样随风而破、随风而展。脑筋不灵的哥哥,在工作上处处受了凌辱,唯一初绽的爱情,如昙花般,似有还无地静静而逝。脆弱敏感的弟弟,因为画了一张女子裸体画而被父亲赶出家门,后与一舞女结婚吃软饭。
写实的时代背景,青春的苦涩与幻灭,整部影片看下来,除了姐姐自行车上的蓝色雀屏和那个平日常哭泣,但遇事最沉着的母亲形象就为人动容外,其他,几乎在感观上都是灰的,甚至近于残忍。
三个小孩的青春故事随风而逝,短暂而不堪回首,寂寞如一首无声的歌,有着许多人的集体记忆。记忆了一代人无处可去的梦,无法宣泄的感情与欲望,无可选择的生活,还有在时代下不了了之的一生,无法承受的轻。
没有灿烂的烟火,不见畅快的欢颜,缓缓地舒展出的只是一段淡如浮云不可挽回的青葱岁月。
在文革那样一个人吃人,思想剥夺思想的囚牢里,灰底的生活,扭曲的生活状况,就如它当初所承载的狂热与激情一様,始终是我们这一代人所难以想象,甚至是无法理解的。
而这恰恰是我们必须去了解与认知的历史责任。对于那些相关的人与事,他们的生活与精神状况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人们解构人类精神状况与信仰生活的一个重要案例。
在这一点上,我想无论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还是任何一个人而言,始终是有益的,而不该因为进步而被遗忘乃至抛弃。
早逝的青春让人扼腕。在极端的时代背景下,满目皆是无奈的场景。但,同样的场景有时并不受具体时空的约束,即使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也许我们同样都要面对那些吃人的嘴脸与迫人的状况。
只是在极端状况下,人的质量反而越能显耀金子般的光彩,也越能展现生存的本真面目。
生命经历多坎如《活着》淡如《孔雀》,舒展而出的似乎仅是一代人的印迹,但却包含了许多隐喻、对生命价值的提问与探索。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故事,就是那样溜走那样完成的,我们呢?
我想,这也许亦正是两部影片得以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在外获得认同的真正价值所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