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两天的课,才发现好多人都在研究情绪。这也难怪,社会普遍焦虑,现状令人抑郁,不良情绪的产生几乎成了大家公认的问题。
可是所有问题的产生真的都是情绪的错吗?心理学明明告诉我们,情绪没有对错!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有他存在的必要和理由,大家都知道要接纳,可到底怎么接纳,却都讳莫如深,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惧少了哪一个都不行。长期没有喜悦,就会徘徊在抑郁的边缘;面对不如意而没有悲伤,情感就出现了障碍;面对危险没有恐惧,安全就没有保障;而愤怒恰恰是所有情绪中最有力量,也最能发挥人主动性的一种。
试想当年周总理少年时期,看到中华不振,人民受尽欺凌,就是一怒之下树立革命理想发奋读书,才有了后来的成就。多少仁人志士的发愤图强才有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有人提到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的研究,生气会产生毒素。每生一次气,毒素足以毒死一只老鼠。然后问同学们可怕不可怕,同学们吓得大气不敢喘,都表示太可怕了。然后大家吓得有气不敢生,不敢表达愤怒了,还想出了躲出去听歌、运动、玩游戏的方法逃避。
可是从古到今,好多人憋着一口怒气坚持努力最后都成功了,怎么没毒死呢?就一个三国里的周瑜被是气死的,据说还和历史不符,是作家的杜撰。
胡因梦说:“燃烧的怒火,往往在对方认错及示弱的那一刻,瞬间便转化成了接纳与宽恕。”从生理的层次来看,如果我们长时间地怀抱着未解决的愤怒,我们的身体就无法有效地发挥排毒功能,最后这些累积的情绪一定会导致身体的疲惫,然后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式的抑郁和沮丧。”可见愤怒本身没毒,我们的身体能排毒,不敢发泄出来,压抑的愤怒才是带有剧毒的。
就像刚才说的,愤怒蕴含着的巨大力量,如果运用得当,恰恰是很多人创新发展的动力。
我们很多人都是凡夫俗子,那么俗人愤怒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普通人愤怒只是单纯的暴力展现,还是个中另有隐情?
根据心理治疗上的观察,其实愤怒永远和期望落空有关。如果我们所期待的同理、支持、爱、和谐的交流或是任何一种欲求得不到立即的正向响应,日积月累就会形成愤怒。而得不到正向响应又往往和沟通的质量、双方深埋的童年经验所形成的防卫机制有关。因此是极为复杂难解的的问题,必须在关系的相处上扎下多年的觉察基础,才能够在双方都成长到某个阶段时彻底揭露那些最深的症结点。
若想转化愤怒,首先必须得学会不把愤怒当成是必须铲除掉的敌人,在不与其对立、不压抑它、不合理化它、也不将它发泄出来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像个潜水员一般地深入于其中去探个究竟。说白了就是,静静地抱持,感受它的流动,找到源头,看看自己哪种需要没被满足。
细究之下我们会发现,愤怒底端永远埋藏着早期压抑下来的恐惧,而这些恐惧能量多半存留在海底轮与脐轮(掌管肾上腺素的分泌)。
从比较精微的层次来看,用言语或行为来宣泄愤怒,其实是一种逃避反应;因为不愿意面对或承认内心深处的恐惧,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跟威胁性极高的恐惧共处,所以我们立即将其转成了愤怒的言语和行为。
总括地来说,转化愤怒的方式就是先试着去安顿住身体上出现的那股灼热感与反胃感,然后去接纳心理上的那些被伤害的感受,以及对这些感受的排拒心态,并试着觉察底层最深的恐惧,让它穿透自我防卫的外壳,最终我们一定会出现一种洞见:原来那么强烈的情绪也没有任何不变的实质性,于是我们就在洞见出现的那一刻体悟到了“空性”的真谛,进而获得了自在与解脱。这便是以正念转化愤怒的整个心理动力过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