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者的首要地位
1.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同等重要,但它以协同的方式发挥作用。当学习者的心智活动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建立起丰富的互动时,他的知识水平就会有所进步。环境能够刺激学习,并能够赋予学习以意义。
这种说法与我而言深有感触,接触婴幼儿水育的时候,我们一直给大家做推广宣传的就是,让孩子自出生起就要建立起与外界环境的刺激性沟通,这种“刺激”可以是视听触觉、感知觉、运动等各个方面,在语言认知方面,我们一定要在照顾宝宝的时候学会与他进行对话沟通,要有反馈和回复,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与外界环境刺激的接触下,学会适应,更加容易走向社会化,性格也更加柔和开放。
2.学习是互动的结果,只有当我们在自身思维系统内对所知进行阐释时,我们才真的在学习。神经潜能、记忆中个人经历以及直接作用与个体的环境或互动式的环境与融合带来新事物,学习就是这种新事物出现的结果。
学习并不是信息和资料的堆砌。理解一个新知识,意味着将其纳入已有的思维结构。学习者的自身知识先于教育(或文化)情境存在,但可以在这一情境中被调用,学习者通过对这些知识对新信息进行解码并加以对照,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借助它们形成新的观点。
3.学习是改变自己的先有概念。从一个解释网络过渡到另一个更合理的解释网格,以处理既定的境脉。
4.新知识形成所必须具备的苛刻条件:
(1)第一,认识到学习有用;如果学习者能够了解他用这些新知识能做什么事(最好是短期内能做到的事),他就会去学习。
(2)第二,能够承受和主动改变原有认知。如果学习者能够改变原初的心智结构,甚至彻底重塑心智结构,他就能去学习。
(3)第三,品尝到收获新知的快乐。新知识或对知识的新表达能给学习者带来“好处”,并让他在解释、预测或行动时感受到(元认知)这种好处,他就能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