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狼孩的故事里,我们知道小孩的童年成长是人类社会化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段时期,一旦错过或者失调,后果常常就是日后缺少了正常人该有的的样子。人之初,本无人性可言,所谓善恶实际上都是后天社会化过程中所施加的各种影响的显现。电影《看上去很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借此我们可以结合社会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分析出故事情节中所蕴含的社会学意义,从反思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有助益的启发。
首先我们知道社会化的主体,也就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者,它包括了我们最开始的所拥有的原生家庭;其次紧接着是我们进入幼儿园、学前班的学校机构;再然后就是在这个新集体当中所遇到的同辈群体。这三个主体,围绕着我们主角方枪枪,构成了我们这部电影的社会化过程的三个主体,通过他们的影响,男主角方枪枪人生第一次集体生活就此展开。
首先看家庭,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正是在家庭中,儿童建立了他最初的亲密的感情联系,开始学习语言,并开始将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只不过,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只发现方枪枪被自己父亲带来,而且提到了他奶奶带它带他带的辛苦,说明他的父母忙于工作,所以缺乏良好管教是他进入这个幼儿园集体后表现出的首要问题。
其次,方枪枪的同辈群体。我们要知道,对于青少年来说,同辈的影响力在社会化主体当中其实扮演的是最为强劲的角色,方枪枪社会化过程里,这股塑造力也正是因为有着同辈的存在,才有了构成合群的基本前提。而在一个集体里合群,是人的基本需求,因为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求五层次理论,生理与安全之后,就是社交与认可,而后者是不可能一个人孤独的实现的,所以说,方枪枪不断尝试着让自己合群,尽管过程磕磕绊绊。
再次,学校机构所要求的一项项具体生活细则,让方枪枪难以适应,融入不进去,处处碰壁。不过,好在他仍然表示着自己的上进心,希望自己能和身边的小同学一样,得到公认的小红花,而这个小红花所象征的,就是在这整个幼儿园的群体生活中所公认的最高价值的凝结,这些小红花囊括了一项项具体的生活细节,规制了每一个小孩子的行为,使其产生制度化效果,目的是引导他们成为听话懂事好孩子。可是,一项整齐划一的僵化制度实际的运作机制一定表现出双刃剑的效果,积极面在于让他们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消极面在于为了追求集体管理上的效率,这种僵化的行为准则下要求的的一致共性,必然要压抑每个个体身上所带有的个性成分,所以这中间必然会闹出矛盾,而这矛盾与冲突就是这部电影所要展现的核心部分。
通过汪部长来看自家小孩子,整个幼儿园的小红花体系就可以瞬间崩塌,权力在此成为最高价值的体现。这让刚刚树立价值目标的方枪枪困惑了。再加上他之前如获至宝一般地捡到了一朵小红花打算送给他最喜欢的女孩子南燕,却遭到拒绝而抛弃,他更对小红花的价值产生迷惘。因为他没有意识到小红花,只有在大黑板上当着整个的集体面表彰的时候,小红花才发挥了自身的价值——花只给那些社会化或者合群过程中的佼佼者,全场的焦点人物。而方枪枪私底下偷偷摸摸送一个小红花,对女孩来讲那只是一张红纸的剪裁而已,别无用处。
所以随着剧情的进展,他一次次的孩童般天真的行为(作弄室友、给女孩屁股打针等等)遭到老师们一次次抵制批评后,他既不理解又不顺心,于是他对这一套规则就彻底的厌倦了。
最后,方枪枪从试图顺应,走向了反叛。他造谣称老师为妖怪、他通过暴力欺负周围同学,他对老师爆粗口。而他这反叛的代价就是被老师同学彻底孤立,边缘化,让他感受到满盘皆输的不愉快。剧尾,方枪枪跑出了幼儿园,怅然若失地走了走,瘫软在一块石板上。
方枪枪合群之路的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根据上面的思路可以发现主要是他在自我认知的方面出现了问题。
古语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也可以根据西方社会学镜中我理论了解到: 自我是个人与世界互动的产物。“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形容自我是与别人面对面互动的产物。作为社会的产物,自我的出现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设想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设想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最后,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并作出进一步的行动。
所以:自我的形成过程是迎合主流文化,以群体规范来评价自己,认识自己,期望融入群体的过程。
简而言之:我看“人看我”——我看“我”。自我的形成就是内化他人态度,并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调整自己行为,融入社会,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而方枪枪——幼儿园小男孩,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这点坎坷,他并不能从别人的评价里得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进一步修正自己的行动。他选择了反叛,也就自然承受反叛的代价——被群体抛弃。
不过好在最后镜头我们听见方枪枪同学们在远处呼唤寻找他的声音,他呆呆地躺在石板上,电影就结束了。他要么回去,要么不回,但只要回去了,他也就有了再次尝试合群的机会。
那这部电影,就只想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不要有自己的任何个性,总是与他人保持一致就好了嘛?肯定不是,社会发展总是离不开创新的,也就离不开人的个性的。
费孝通先生曾经评价他的老师潘光旦:“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上。”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社会化的最高境界:融入社会,却又保持自我。这是对立统一的高级形态,是属于费了一番功夫完成了社会化之后仍然怀有赤子之心的人。所以我们要尊重共性的社会,尊重社会化的过程,而且从长远来看,这样才能帮我们日后更好地体现真正的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