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思考,快与慢》,评价指数:5颗星
发现不管什么渠道都很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的倾向,新闻舆论场是一样,书籍阅读场也是同样如此,要是从书名来看,我肯定会错过这本书的,但是禁不住微信读书常年的推送加上友邻的推荐,总算是读了这本书,也算是之前想读读心理学书籍的一种尝试。
总体说来,这本书本体是心理学,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延伸到行为经济学,作者通过实验发现了人体本能性反应和逻辑性思考的区别,进而发现了人行为中两种思考模式,并提炼出自己的一套理论,将人的思维活动,简称为系统1和系统2——其中系统1是快思考,而系统2是慢思考。
作者的基本理论是人在本能情况下会运用系统1的无意识运作,而在面对必须思考的情况下会运用系统2的受控制运作,由于人的怠惰本性,一般只有强制情况下才会采用系统2来处理问题。用作者的话来说,很多人过于自信,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他们显然觉得认知努力没什么意思,会尽量避免费力思考。
在作者看来,生活给我们的反馈常常违背常理。这样的一大问题就是,如果你听从自己的直觉,就常常会因为把随机事件看做是有规律的事件而犯错。我们都非常愿意相信生活中大多数事情并不是随机的。 因此,我们经常会在本能情况下去选择执着于直觉判断,而没有去认真思考事情是否真正合理。
经过大量的实验,作者相继给我们提出了锚定效应、效用层叠、大数法则与小数法则、 合取谬误(conjunction fallaly)、前景理论、损失厌恶、延迟满足焦虑、峰终定律(peak-end rule)、 聚焦错觉等一系列专业术语,也把我们行为决策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梳理。
其中,作者明显对桑斯坦(Cass Sunstein)格外欣赏,在书中反复出现对桑斯坦大神的理论,其中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效用层叠(availability cascade),这主要指有些情况下,关于某一风险的媒体报道能抓住部分公众的注意力,这部分注意力进而会变成激愤和焦虑。这种情感反应本身就是一种宣扬,会推动媒体跟进报道,继而会令人产生更大的焦虑,波及面也更大。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作者发现的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按照作者观点,罕见事件不是被忽视就是被过度重视。主要注意力和显著性会导致人们过高评估罕见事件的发生概率,也会过高权衡低概率的结果。对风险的表述方式不同,所做的决策可能截然相反。我们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一情景种,否则我们会高估它的可能性。想想其他的选择吧,然后将所有选择的概率相加,得到100%。
事实上,在当今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的历史背景下, 这些理论对我们认识社会现象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当今公众内心一些强烈的情绪、根深蒂固的想法都可以说效用层叠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几乎很少有理性的诉求表达,而往往是直觉式、龙卷风型的各种疾风骤雨的反应,这是这本书需要让我们在当下场域必须思考和有所作为的话题。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作者因其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在决策制定上的研究而荣获了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决策机制中的因素给基础经济学纯粹理性进行相应修正,也反映出行为经济学的不断兴起,也是心理学不断发展进步对其他学科影响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当然,估计很多人读完这本书都有一个感触,那就是翻译确实有些不太用心,很多较为明显的问题和逻辑不通的句子给阅读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希望再版的时候能够有更好的译本,这样地我们这种懒得翻英文的人来说也会一个很好的福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