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最近看到一个观点说,许多春节过后返回北上广的人,都对家乡不再那么难舍难分了。
往常我们说起离开家乡返工返学,都好像隐隐约约带着一股乡愁,带着一点无奈和不情愿,但是却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对回到自己奋斗的城市越来越迫不及待。甚至我们这个动词都用了“回”——带着一整车的家乡特产,就像满载了一整年的能量,“回到”工作岗位大干一场,甚至还有些享受生活的人,迫不及待“回到”公寓和宿舍,照顾阔别了一个春节的花草和猫狗。
我朋友圈里不乏离开家乡出来奋斗的人,而从他们的日常当中,我也鲜有发现他们眷恋自己的家乡。周大哥今天跟着返程大军回来,被堵在高速上,我发信息问他有没有后悔离开家,他很干脆地告诉我:“怎么会呢?这里有我的工作和爱人啊。” 他说他除了有时会怀念门前的鞭炮声以及过年和他一起打牌的人之外,他好像还没有后悔和纠结过。
连苏轼都说:“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
比起家乡,工作的城市有更适合奋斗的环境,在此我们能施展拳脚,没有亲戚催婚催娃,更何况我们的吃穿用度、鱼米瓜果都来自于这里,我们何必回家乡去?有人离开家乡是为了逃避家长的管辖,有人是找到了更安逸的环境,还有人是为了诠释自己的理想,我们有千万个理由说服我们离开家乡。尽管有时生活不尽如人意,但是这些小小的苦辛和更理想的生活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 2 —
之前读过一篇文章《市井雄心》(Paul Graham, Cities and Ambitions),其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说伯克利真是一个好地方,这里拥有好天气和好环境,其他地方的人来到此地流连忘返,“但是你在这里听不到嗡嗡作响的雄心壮志”。作者还说,许多人都是从”天生我才有啥用“转变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上面来的,他们知道他们要有所作为,只是他们目前还没确定目标,“只要你壮志在胸,就得反复试验找到要去哪里生活”。
而我,就是渴望背井离乡,要去体验他乡酸甜苦辣的那种人。
因为在自己家乡上大学,我好像比周围的同学更晚去经历乡愁,也不需要在一年时间中囤几张车票机票去感慨人生。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每周都回家吗?“ 其实大一的时候的确是的,周日晚上搭车回学校,留宿一周,然后在周五在搭车回家,周而复始。可是后来学校事情多了起来,我开始尝试留在学校,一个月,两个月,渐渐地我发现即使不回家也不过如此,我也没有那么辛苦难耐。
我们有时候很戏谑地说“做大事的人都扎堆在少数几个地方”,京津冀永远与光芒挂钩,江浙沪在呼唤工作格调,而广深在激发热情;巴黎在呼吁创新,而纽约一直是有钱人的世界。我想,我不为了做大事,光是那些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也足够让人好奇心爆棚。
不是当一个旅客,而是作为一个即将要安定在这里的居民,带着一箱行李和一个梦想,和这里的牛肉、果汁,还有公园前的白鸽一起生活。也许享受了太多的安逸,有太多的”天真“和”身在福中不知福“,才更渴望不做庇荫下的人。即使在他乡不能成事,体验下别人的生活,也不枉走这一遭。
— 3 —
就像我之前去旅游的遇到的民宿房东,她从大学开始就离开家乡到了四川,一直在那里学习和工作,甚至已经开始说四川话了。刚开始我很不能理解她,有想去问她想不想回家的冲动,可现在我明白,有些人的心不一定属于他们的家乡,即使一年只有十来天回家他们也心甘情愿,因为他们早已找到另一个可以称为家的城市,他们甘愿在那里经历酸甜苦辣。
这个冬天我注意到了住在楼下的小姐姐,年三十也不见她回家,直到年初四我十点钟回到家门,也还是看见她房间的灯亮着。年三十我可怜她不能回家,可是年初四我忽然想通了,我怎么知道她不回家快不快乐呢?也许她享受着这里的生活。由此,我不再同情她的背井离乡,我甚至不去询问那些在异地打拼的人是否想家了,因为他们可以有比”家“更值得追求的东西。
过去我总听别人说要离开家乡去奋斗,现在,我想正式把背井离乡写进自己的计划。虽然还没有清晰的步骤规划,但总算比以前有了更清楚的目标。总不能一辈子都待在家乡,总要为遥远而静谧的花甲之年,留一点热血的东西,哪怕布满荆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