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狗屁不通》。
我觉得蛮有意思的,看了看,大致写的是讽刺一篇鸡汤文,这篇鸡汤文是一个官方媒体大号转发的,我也关注了这个大号,每天晚上它都会转发这么一篇,每篇的阅读量都是10万+。
《狗屁不通》是用第一人称写的,采用写日记的方式,跟我写的这种风格差不多,但是我们之间有区别,就是他写的动不动就有脏话,我觉得这是不合适的。
其实说脏话也是有技巧的,你不能太直白,这样只会让人感觉你没有文化,你看看郭德纲说的,脏话听起来也是那么舒服,清新脱俗。
我现在很少看一些公号的文章,我更喜欢看这种日记形式的,用第一人称去写。
写《狗屁不通》的这位作者还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关于文章中采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写法的区别,我觉得他写的挺好的。
很多公号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去写,其实整篇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大打折扣的,刚开始会吸引不少粉丝,但是之后粉丝的黏性会越来越低,因为缺少了作者的思想。
你看咪蒙写的文章,都说是咪蒙体,其实就是一种采用写日记的方式去写,让读者感觉和作者是朋友一样在聊天。
看完《狗屁不通》,我看了看下面的评论,我觉得简书上的读者和作者的素质普通比其他平台上的要高,内心更加宽容和理解,这就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
有段时间我也写过许多公号发的那种文章,其实比较而言,日记的这种写法更难,看似东扯一句西扯一句,毫无逻辑可言,但是真正读懂的,才会发现日记当中的奥妙。
《看见》的第十七章,写的是一位德国人,名字叫卢安克。
第一次读《看见》的时候,这一章给我的印象就特别深,有一次我忘记了卢安克的名字,我还去百度上专门搜了一下,因为这一章的故事非常吸引人,会颠覆你对很多事情的看法。
卢安克对于一件事情的思考非常深,例如教育,例如爱情,例如人生,许多事情他看的很透彻。
例如教育,我们总会试图把自己的一些想法灌输到孩子的身上,让孩子按照我们期待的那样去成长,而他的教育理念则不同,就是让孩子尽情的释放天性,很多事情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去思考。
其实每个成年人小的时候也喜欢这样,只不过成年之后变了,感觉成为了父母,怎么也应该有做父母的职责吧?其实这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是被绑架了一样,与生俱来的天赋无法得到释放。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讲,很多时候上班限制了我们的才能,因为很多人都是反感上班的,感觉上班是在为老板打工,如果换一种思维,这份工作是为自己做的,忽略老板的存在,那么你的很多想法就会改变,做这份工作也会动力十足。
又比如说爱情,最好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就当这个恋爱没谈过。
但是很多人是做不到的,总是想要求另一半,要求来要求去,彼此都累,本来爱情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到最后两个人都不开心。
这一章里面卢安克说的话很多都是金句,可以颠覆原来的思想,引发一些思考。
但是,有一点我是不认同的,就是他对物质一点要求都没有,这一点不值得我们学习,毕竟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现实当中的,这样的思想高度我们可以学习,但是对于物质的追求一定要有。
生存在这个社会当中,没钱寸步难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