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扫过很多次,从来没有想过打开,因为看不出它想表达什么。后来看了胡歌的微博,才在闲暇时看了一下。怎么说呢,虽然经历不同,却总能牵出一些共鸣。
影片开头,李玩对于那只因为谎言与负罪感送来的小狗,从抵触到不舍,我想这种感情的转变主要是源于动物那种区别于人的感情吧。她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中没有父母的关心,爷爷奶奶也只给她提供一个冻不到饿不着庇护所,至于这个孩子心里的酸楚与孤独,估计是没有人理解的。这只小奶狗的依靠、等待与无言的陪伴,让这个孩子有了被需要的感觉,戳中了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人的感情总是带了色彩的,动物却是单纯的。所以在让她在这个爱与理解残缺的环境里感受到了美好的小狗走失,而大人没有任何寻找的意思之后才会做出那么多疯狂的事情,这种疯狂里有对狗狗的不舍,更有对自己不被在乎的愤怒。这不过是她表达反抗的一种方式罢了,她错了吗?我不觉得!她最大的错误就是推了出来找她的爷爷,可那,原本应该是属于父亲的位置,不是吗?
这场疯狂,以她父亲给了她一顿爆锤收场,因为她的奶奶为了找她迷路了。打完之后她的父亲告诉她,打她,是因为爱她。爱,什么是爱?是为了骗她送来的那条小奶狗,不是照样被替代了吗?是那条李代桃僵的“爱因斯坦”,不是照样在孩子苦苦哀求中送走了吗?打她是因为奶奶迷路了,那个抽了奶奶一棍子的男孩儿,不是照样就那么被原谅了吗?那个孩子终于老实了,老实上面压着对爷爷奶奶的愧疚,也压着对父亲的恐惧和所谓的父爱。她开始学着接受,接受那条被硬塞过来的“爱因斯坦”,接受自己不喜欢的课程,接受瞒着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只是,当所有人喜笑颜开的逗弄那个男孩儿的时候,没有人注意到人群外围那个跟着众人鼓掌眼睛里却渐渐失去光彩的孩子。人们总是站在大人与道德的制高点,要孩子懂事,孝顺,理解。所以,我们慢慢收起了曾经的张狂,慢慢,变成了懂事的大人。
在成年的人的世界里,人也好,物也罢,好像没有什么是不可代替的,就像那只假的“爱因斯坦”,到底还是被接受了。我们常把“谁离开谁都照样活,地球离开谁也都照样过”挂在嘴边,只是不知道,在午夜梦回的某个瞬间,会不会像剧中的父亲一样,听着再回首痛哭失声。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就像剧尾滑冰场上那个小弟弟,也曾试图以哭闹撒娇来引起注意,只是这些小把戏或者被无视,或者被暴力镇压。我们也只能跟着世俗的车轮往前跑,然后长成一个懂事的人,会看眼色,会逢迎,就像那块最终还是被李玩吃进嘴里的红烧狗肉。
最后,我们终于长大了;最后,我们还是长大了。像李玩一样,会接受假的“爱因斯坦”,会不动声色的面对真的“爱因斯坦”,会不动声色的把那块狗肉咽下去。只是真的“爱因斯坦”不认识她了。转过弯,李玩哭了。我们会不会也在哪一个瞬间,看着镜子中的自己鼻子发酸。
我们长大了,我们懂事了,只是,我们的执着该如何安放?我们心里那些因为缺失而形成的空洞,该由谁,该如何,填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