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的代价

作者: 谭元奎 | 来源:发表于2020-04-22 10:30 被阅读0次

    98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我一直很喜欢。近段时间因为疫情,居家无事,于是又重温了一遍。

    昨天看到第37集《横槊赋诗》,其中有一个桥段让我感触多多,心念一动,忍不住又写了一篇短评。

    其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一举灭吴。开战前夕,曹操为了鼓舞士气,特地操办了一场誓师大会。

    会上,曹操手持铁槊,慷慨陈词,先是高歌了自己前半生的功绩,接着便言明自己削平东吴的斗志。最后趁着酒兴,现场作了一首《短歌行》,一边朗诵,一边令乐师钟鼓相合。

    其词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歌罢,众人称贺。

    曹操喜不自胜,点名祭酒官师勖出列。曹操问:“师勖啊,你向来精通音律,你觉得我这首《短歌行》的歌词如何呀?”

    见曹操志得意满,兴致昂扬,师勖只好应承道:“丞相这首词,词意精髓,合于音韵,文采洋溢,精妙非常!"

    曹操位极人臣,平时听惯了阿谀奉承,所以对师勖的回答不甚满意,当即连连摇头:“休要一味赞誉,可直率斧正其谬误之处。”

    师勖望着一脸醉意的曹操,迟疑不决。

    曹操抬手示意:“先生但讲无妨,我向来闻过则喜。"

    师勖又问:“丞相真要我直言不讳吗?"

    曹操道:"那是自然。“

    见曹操如此表态,师勖这才开囗道:“丞相这首诗,当为雅乐。雅乐者,当中正和平,典雅纯正,而丞相短歌中的‘月明星稀,乌雀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这四句乃晦气之词,这明显不合雅乐规范。再者眼下南征在即,大军临战之时,丞相出此不祥之言,有损军威呀。“

    话音未落,曹操已是怒火万丈,大喝一声:“好个师勖,汝安敢败我诗兴!“

    手起一槊,将师勖刺倒。

    第二天,曹操酒醒,听闻师勖已死,懊悔不已,命厚葬。

    恐怕看官看到这里,会忍不住拍案而起:这师勖死得冤啊!

    开始师勖给曹操点赞,曹操不满意,非要师勖给自己的作品找个毛病,师勖不敢说,曹操又给师勖壮胆,“先生但讲无妨,我向来闻过则喜。"意思是:我曹操大人大量,平时最喜欢别人给我指出缺点。先生不要怕,有话尽管说。

    结果,师勖就说了几句真话,没想到曹操冲冠一怒,起了杀人之心。

    那么说,师勖说话招祸,是他智商有问题吗?

    NO!能在曹操手下担当祭酒一职(相当于教育部长),而且还被曹丞相点名出来,一同品评《短歌行》,师勖的学识一定在众人之上。他的智商哪能有问题呢?

    其实,用现在流行的观点看,不是他的智商差,而是他的情商差,不懂人情世故。

    从事发现场分析,师勖至少犯了两个错误。

    一者,师勖说真话看错了对象。但凡人与人之间能做到以心交心,知无不言,多半都是家人、同学、老乡,平时最亲近之人。而师勖与曹操是上下级关系,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而且也不是曹操心腹之人。既如此,师勖在曹操面前得处处小心,说话之前,一定得先揣摩揣摩主人的心思。

    曹操点名师勖站出来点评《短歌行》,虽然嘴里是说帮忙"斧正谬误之处”,而实际上是希望师勖站出来对自己的作品作进一步肯定。可惜师勖没有明白曹操的意思,反而是给曹操泼了一瓢冷水。你说曹操能不生气吗?

    其二,师勖说真话没有看清场合。誓师大会当晚,曹操是主角,又是演讲,又是呤诗。兴致极高。文臣武将们,都是来看曹操表演的,主要任务:一是送花,二是鼓掌。可师勖就不懂这个世故,仗着自己高明,非得给曹操的作品指出破绽,曹操是孤傲之人,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岂能不怒?

    其实,处在当时,曹操非要师勖作个点评,而师勖又想避祸,有两条路可行:一是夹着尾巴,哈着腰,一个劲地叫好,大不了被曹操笑骂一句,"原来也是个没见识的人“;二是灵机一动,扭身对文臣武将们说:”各位臣公,各位将军,你们觉得丞相这首《短歌行》写的如何呀?“就这一下,皮球就踢出去了。

    只可惜师勖心眼太实,不懂变通,硬是把命弄丢了。

    说来说去,还是老实人吃亏。

    注:原著中,给曹操的《短歌行》指出问题而被杀的人是刘馥。而影视剧中却是师勖。这个另当别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真话的代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jj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