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随喜乐
晨起,打开手机,朋友圈发来新闻头条——邓小平弟弟、湖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邓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0月15日17时01分在深圳逝世,享年106岁。遵照邓垦同志遗嘱和亲属意愿,邓垦同志逝世后,家中不设灵堂,不接受花圈,不安排遗体送别,在深圳火化、海葬。
首先,活到106岁,多么不容易。这么高寿,仁者寿,智者康,令人敬佩。关键是最后一个词语——“海葬”,让我再一次思考如果死亡发生之后,我已经不能选择自己是火葬还是海葬,墓葬还是天葬。一大早就谈论死亡,是不是不太吉利呀,但是这个问题可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课题呀。或许是这个月参加2个葬礼带来的反思吧。加上,今天名人的葬礼,更是让我对生死之间有了更客观的思考。
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逝世后的骨灰撒海方式,开辟了中国海葬的先河。
海葬,它最早起源于北欧海盗,并成为海上最古老而哀痛的仪式。海葬最初的仪式十分的简单,它以小船载尸,挂上风帆,乘着落日的余晖,驱使西行,任其在大海中漂游。后来在逐年的演化中,便为军队所用,早年,舰上人员死亡的时候,若尸体无法运回陆地安葬,他们则会在海上举行海葬仪式。
骨灰撒海,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海葬是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人类思想的一大飞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我想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站得高,穿透历史的浮云,名与利的万象,变化莫测的面具,不如骨灰撒大海,情意留人间。
现代人墓葬的土地已经是最贵的房地产项目,去年一个亲戚过世,一个墓地风水稍好一点,不到一个平方,在四线城市已经快6万一个位置。这个单纯依靠工资维持生活的家庭来说,可不是一笔小的支出。
最关键是还是墓地建好,或许每年的清明节有后人匆匆从外地赶回来扫墓,可是二代之间,或许有这种联系,不能保证三代之后,四代、五代呢?现在的孩子生存压力很大,对死亡的牵挂估计抵不过生存的压力。问世人,有几个人记得爷爷的爷爷?
一段时间,周围有人连墓地也开始囤着,也曾带家人去看看墓地,家人说,躺在这里害怕,我笑笑,别怕,我陪你,家人说,那好我就不怕了。
也有朋友的父亲生患重症,清醒时立下遗嘱,要求家人实行水葬,把自己的骨灰晒向自己久居的长江水岸。
一个友人的老父亲已经八十多岁了,常常与他儿子聊天,我百年之后就把我丢在哪个臭水沟里吧?儿子笑笑说,还是丢在洞庭湖里吧,那里鱼多。父子俩谈笑风生,丝毫不忌讳死亡离我们是如此的近,如此的真。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
海边出生,海里成长。
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
海风吹,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
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选择了这首歌《大海啊故乡》,非常符合我现在的心情——死亡,我们不再害怕;死亡,不再是别离而是回家,是回到了久违的故乡。海葬的是肉体,永恒是灵魂。歌词从“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开始,通篇质朴深情,如叙家常一般。借助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抒发人们对哺育我们成长的故乡大海的热爱之情。每个人都有烦恼,这些烦恼都是自己无明的欲望滋生的,在大自然面前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和渺小。
海葬好,万川归海。我想预留一笔不买墓地的经费,让后人兼职旅游一把,或到东海,南海?长江或者黄河?太平洋还是大西洋?好吧,这又是一个问题要思考。
“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
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
大海啊故乡,我的故乡。”
或许,我们都在回归故乡的路上,让我们不再害怕死亡,不再彷徨离去。风雨兼程后的人生,都会在一个地方再次等待冉冉升起的日出。
大海啊故乡|海葬的是肉体,永恒的是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