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应该不算太夸张。刚毕业的年轻人焦虑找不到好工作或者无法达到预期月薪,工作好几年的职场人又焦虑自己工资涨幅太慢或者会被更有竞争力的后来者淘汰;单身男女们焦虑年纪渐大却依然没找到能合适过日子的人,家有儿女的中年人又焦虑买不起学区房;他们是社会最活跃的一批人,也是社会上最焦虑的人;至于学生或者老人,要么还未踏入社会要么已经渐退出社会这个舞台,无需面对成家立业这种人生大课题,所以他们并不会时常焦虑到无法入眠。
但是细想这焦虑的背后原因,就会发现也许大家都犯了一个错。记得曾经有一个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的热帖《手握500万,北京确让我无家可归》,发帖者自述用400万的北京一居室置换900万学区房的跌宕起伏的经历,文中无不透露着作者的心酸与无奈。看完全文的“无产阶级”的我,却只有满满的疑惑,这种感觉就像上学那会,一个考试考了95分的学霸在考了60分的我面前抱怨没有考好。作者手握500万,难道没有选择了吗?不,他的选择比一般普罗大众多了去,但在他眼里他只看到高于他现有生活的选择,他要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条件,不能在起跑线上让孩子落后于他人,别人家的孩子有好的教育条件,自己家的孩子也要有。我想问题就在这,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即可,为什么需要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呢?
我们身边或者我们自己应该常常有这样的体会,看到别人有了对象了、结婚了、生娃了、升职了、在朋友圈晒旅行照了,反观自己,持续大龄单身、职场上乏善可陈、假日只能考虑周边游、上超市为几块差价犹犹豫豫,于是沮丧、焦虑充斥在身体的每一细胞里。只要别人生活得不错,那么自己的生活就不好,这种把他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失败”是我们很多人都会犯的错。任何两组用于比较的科学实验,都必须严格控制只有一个变量,才能进行有效的实验推理。那么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不论从家庭、成长经历、性格、价值观都不尽相同,那就这么简单粗暴地将自己与他人相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提到: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让自己陷入止步不前的状态,我们要做的是和昨天的自己相比,和理想中的自己相比,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好就值得高兴,现在的自己离理想的自己更近一步就值得欢喜。
所以当你听到别人生活得不错、看到“00后已经月入10万”这种抓人眼球的文章,别焦虑,真心祝福别人,然后把老是盯住别人如何如何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制定合理的阶段目标,低头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一个个目标,进一步自有进一步的欢喜和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