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篇15-35.36

作者: 老彭有话 | 来源:发表于2019-01-30 10:12 被阅读22次

    15.35[传统为15.33]子曰:“知及之①,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孔子说,靠智力得到了,没有足够的“仁德”也不能保持得住。虽然一时能得到,一定还要失去。靠智力得到的,有着足够的“仁德”能保持住。但如果不能庄严肃穆地加以照顾,则别人也不会敬重。有能力得到,有仁德能守,能庄重看护,如果行动的时候不按礼制的要求,则也不够好。

    【老彭有话】孔子在这里打了一下哑谜,说了半天的“之”不知是何物。因此我也就跟着打哑谜,也没有翻译出是什么。实际在孔子看来,本来就没有想过要说很明白,因为在他老先生看来,是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当你得到“他”的时候,你怎样来对待“他”。一时得到了,有长期拥有“他”的“仁德”吗?有则就能拥有,没有还会失去。能得到,能守住,能好好珍惜“它”吗?自己不珍惜,那别人也就不会当一回事。也知道珍惜,那知道对“它”的礼节(尊重)吗?如果不知道,那还是不好。否则,就是好。

    在这里,我没有把“民”字译成“百姓”。我认为在这里可以是其它意思,如邻里、当地人等等,重要的是这些人在按照主人的态度采取着行动,所以我译成“别人”。

    如果翻译成“百姓”,那孔子的这段话就失掉了太多的涵义,好像只是在讨论“官位”了。而避开这个翻译以后,我们就可以把孔子的这段思想看作是对任何一件事(或东西)通用的处理的方式方法。

    如此,“之”就可以是权力、地位、宝玉、美女等等一切心爱之物。

    【注释】①之,代词。


    15.36[传统为15.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子路,真正了解“德”的人太少了。

    【老彭有话】孔子说,子路,智和德统一的人太少了。

    把这似前后不搭的“知德者鲜矣”调整本章到这里,主要目的就是对上章孔子的议论内容更好理解。综合到一起,那就是现在大家脱口而出的“厚德载物”。德行差的人,无法承载突然而至的钱财。那怎样才能让人“知德”相配?教育。

    如果仍放在原处,也可理解为孔子继续对子路“愠见”的不满。就是孔子在告诫子路,那“一以贯之”的“一”就是“坚守”道德情操。所以说有“知”“德”的人太少了。于是,孔子有此感慨后,接着谈舜的“无为而治”就是在靠“德”,而现在“德者鲜”,才“礼崩乐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卫灵公篇15-35.3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uq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