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篇评论文,说了一通贾宝玉和林黛玉不应该在一起的理由,心里有些不认同,但那是别人的想法,你无法改变,别人只是有异于你的认同而已。
二十年前,看过《红楼梦》三次。
第一次看,囫囵吞枣的看,只是被书中故事情节打动,只想快点看完,又不愿意先看结局,那时候我看书,喜欢边看边猜结局。结果用了日夜三天,就把厚厚一本《红楼梦》看完了。
期间边看边掉泪,纸巾用了好几卷,只知道黛玉很可怜,她终于没能和她的宝哥哥长相厮守,为了爱情伤心仙去了,而宝玉更可怜,不但失去了黛玉,更加失去了往日的荣华富贵,美女满堆,他只有出家,才能和黛玉更近一点,那一次,我被震撼了,失落了很久,失落的时间长度,不亚于听了三毛失去荷西时说的那句与世隔绝的话。
第二次读,放慢了些节奏,大概半个月吧,这次对书中人物的喜爱,有了改变,第一次,喜欢宝玉和黛玉,觉得他们为了彼此,能在内心坚守他们的爱情,真的很难得,这个正是很多人心中,理想的样子;这一次,我却在此基础上,喜欢王熙凤和宝钗,觉得她们好厉害,能管理一个这么大的家,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正是我们在现实生活面前,需要面对的东西,芸芸众生没有人能逃避这些现实问题。
第三次读《红楼梦》,用了足足有一个月的时间,还在笔记本上做了笔记,笔记本上,全部是黛玉出的诗,笔记本前面我还记了一句我自己的话:真似假来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次,我的注意力集中在黛玉的才情上面,可是这些才情在大观园里,还是没有得到重视和认同的,那些只能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品。
没多久,我也忘了书中很多情节了,大概只知道《红楼梦》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贴近我们生活的书。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宝玉是作者原型,黛玉代表作者的理想,宝钗代表作者要面对的现实生活,黛玉死了,他的理想破灭了,碍于家族压力,他不得不娶了宝钗。
可是,理想和现实得不到平衡时,就会失衡,在宝玉心中,理想是很重要的,理想就是他的才情和爱情,却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和重视,人们对他的认知,只是贾家的少爷,而不是贾宝玉本人,使得宝玉的自我存在感很弱。
当身处的现实环境被外界破坏了,贾家被抄家了,宝玉的牵绊终于散开了,他也终于有能力和勇气,逃离了现实,他留下了宝钗独守空房,遁入空门,终于做了他自己想做的事,遵从内心,走了自己想走的路。
当代企业用人,可以用《红楼梦》作对照,切忌像贾家看宝玉,只看员工的片面,这样用人也只能用到他的一小部分能力而已,没有把员工的最大能力用到,员工没有在企业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没有找到存在感,一个员工在企业没有存在感,是做不长久的。
一个没有适才适用的企业,频繁的换人,频繁的浪费企业资源,又怎么保证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益呢?最后也只能像贾家一样,树倒猢狲散。
《从红楼梦谈人力资源管理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