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闲时间
6 牢骚与禅与摩托车

6 牢骚与禅与摩托车

作者: 41da02806815 | 来源:发表于2015-04-18 11:24 被阅读260次

在我计划着做这个每日一篇的公众号时,我的设想是写一串连续的文章。于是在攒稿子的那段时间里我列了一个长长的主题清单,并且绞尽脑汁想要通过一个个故事把这些主题连接起来,直至将我所有的外围应用程序连成一张大网。嗯,这一定很风光,特别棒。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等到几年后我停笔的那一天,几乎用不着我来整理,就是一本可以直接卖钱的玩意儿——虽然现在是放出来大家随便看,但保不准还有人愿意付钱呢?

我把主题单子列到了足够我写四个月的量,然后大致构思了一下起承转合就动笔了。我也不担心主题不够用,因为这种东西从来都是越写越多。这个观点来自于《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这次的文章我会稍微谈一谈。

故事的进展大家也看到了,这才发了没几天,主脉就已经断掉了。

其实问题是这样的,因为目前为止公众号还是测试阶段,我只在朋友圈中发个链接而已。我的微信联系人极少,也不怕出问题后补救不过来,这是后话。我重读之前的文章,发现如果我按照之前的规划写,我很难把每一篇都写得有趣。因为连接与铺垫与主题转换一定不有趣。事实上第三篇就很不有趣,因为那是在本质与超本质之间的转换环节。小说的铺垫可以很有趣,但这种文章不行。

估计法印城里的那个守序邪恶魔法师一定很寂寞,为后两个实验抓来的人也在骂娘。我亲眼见证了一段历史悬案?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以后我可能不打算写连续性文章了。以后全是随笔,抓到哪个写哪个,这样你读起来也轻松,我也少死几个脑细胞。当然也有坏处,主题与主题之间的逻辑性断掉之后,一口气读下来的人肯定很混乱。这个主题间逻辑的重建就靠自己吧,反正不论我写多少,人也不可能相互理解。而能相互理解的根本不需要我写多少。之前的存稿我也就不要了,说不定哪天放出来当彩蛋?

有句话放到这里说不定很贴切:

这个世界是如此残酷,如此滑稽。努力的价值丝毫不如奇迹的价值。

虽然读起来负能量,但这不是教导我们想办法通过最小的代价实现奇迹吗?没,奇迹如果能百分百实现就不叫奇迹了……

我重读了这一段,发现思维有些跳跃。怎么理解随你吧。

我真正想讲的东西里,百分之七十可以归结为一个概念:“理性”。我不是说纯理性是好的——事实上那玩意儿也根本不存在。我是说,大家的理性含量如果高那么一点,很多事情就会简单一些。像我最近回到家都很累,能量消耗过多完全补不回来。大家知道那个心理学常识,说外倾者通过交往积攒能量,而独处消耗能量。内倾者刚好相反,通过独处积攒能量而社交消耗能量。我当然是后一种。有种对外人情处理手段叫做“性格虚拟机”,我最近开得太多了。如果大家都理性地放弃一些无用的交流与互动,那么——我一定会过得舒适很多……没没没我瞎说的瞎说的,这一看就满满的私心。事实上在单对单的交流中我一向是那个没话找话的,因为我大致算了一下,气氛尴尬时似乎消耗能量更多……别问我怎么算的,以后教你。

嗯,以上都是牢骚。牢骚太盛防肠断,就此打住。今天控制系统出bug,感性有些失控。好歹小爷也是自诩理性含量百分之八十的男人!

我推崇理性,所以以后讲的很多东西是基于理性推导的。但事情讲个先抑后扬,我要先说明,理性含量太高不是什么好事。在我的体系里,目前主要是两个观点,一个我称之为“概率”,另一个就是由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阐发而来的想法。“概率”明天讲——好吧这是我这几天养成的坏习惯,总想把这些东西通过些什么串起来,如果明天变卦了,别怪我。

我们都知道,科学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做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它。如果发现假说是错的,我们就重新提出新的假说。这看起来没问题,按书中的说法,“人类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最简洁、最容易了解的世界图像。然后试着用经验取代某种层次的世界,然后征服它。”

但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你会发现,在提出假设并验证的同时,假设越来越多。而很多时候你根本没办法验证这些新的假设。我们翻一翻科学史就知道有多少实验设想是耽搁了十年百年后才得以验证的——并且验证了也不知真假。然而假说却越来越多。我们通过这种研究方法发现并学会了很多东西,但似乎速度越来越慢。我不学物理之类纯粹的尖端科学,然而我总觉得,确实是这样。

因为我想东西也从来都是越想越多……

“近几十年来假设大量增加的原因似乎来自于科学方法的本身。你看得愈多,知道得就愈多。你不是从一大堆假设当中筛选出一项真理,你是不断地提供大量的假设。这也就是说,你想要借着科学方法接近真理,实际上你根本没有任何进展,甚至离它愈来愈远,这是你所运用的科学方法造成的。”

当然,科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属性叫做“可证伪性”,就是说你提供的理性要可以被证明是错的。有一个经典的说法,罗素的茶壶。我说地球与火星之间有个瓷制茶壶,它以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这茶壶实在太小了,即使我们用最强大的望远镜也找不到它,于是根本就没人可以否定我的主张。类似的说法还有:车库里的喷火龙、隐形的粉红独角兽等等,有兴趣自己查。仔细一想就知道这条属性与上面所说并不相悖,不要拿这东西反驳我。嗯,这是一管预防针。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引起我们目前社会种种危机的原因是理性天生的一种缺憾。除非这种缺憾能得到弥补,否则危机会一直存在。我们目前所谓的理性模式并没有把社会带向更美好的世界,反而离它愈来愈远。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这些模式就一直存在。只要人们主要的需求还在于衣食住行,这些模式就会存在下去,而且还会继续动作。但是对现在大部分的人来说,这些基本的需要不再是主要的问题,因而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理性结构已经不符合所需,从而显露出它真正的面目——在情感上是空虚的,在美学上没有任何表现,而在灵性上更是一片空白。这就是它的现状,而且它还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它确实持续了很长时间。这本书成书于七十年代,到现在为止,我们钢筋水泥的世界愈加同质化。但是,我们并没有完全丧失某些东西。具体是什么我很难给你讲明白,因为它不能被定义——如果我们去界定,我们所界定的就无法涵盖整体的良质。我推荐你直接去看这本书。这本书对我有很大影响,我之后应该还会提到。

前面我就说过很多次,我更关心方法论。这本书里给出的药方叫做“良质”——也就是上面所说没法被定义的玩意儿。中文可能没办法完整地表述其微妙的含义,英文原文称其为“quality”,仔细体会一下。

我看完这本书后,想了很多。我部分赞同他的观点,但最关键的是,我不相信他所说的“良质”。带给我思考的关键是,理性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东西。斐德洛说只有良质才能修好一辆摩托车,他说理性的方法不可能解决理性自己所产生的问题。而我的问题是,理性真的存在吗?

的确,现在的生活中很多东西并不含有他所谓的“良质”——至少我目前所居住的廉价公寓里,我看不到这样的东西。但含有这东西的玩意儿到现在也不在少数啊。那边老罗还在大喊工匠精神,这可能也算良质的一种。但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绝对没有这玩意儿,然而我们却认为锤子手机确实还是具有某种情怀的——至少是让其购买者感受到了那种情怀。

现在的世界并没有崩塌;科学方法虽然可能慢起来了,但仍然在起作用;我们也还是能完美地修好一辆摩托车,即便是请别人修——为什么?

理性,真的存在吗?

我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不存在。

存在的只有概率。

不是良质。

这就是我与这本书中斐德洛观点相左之所在,也是我的体系中相当核心的应用程序。

嗯,比这个更靠内的想法我是不会讲给你听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41da02806815: @nutsu ゚∀゚)σ`∀´)
  • d5f3ae813a4e:@Ritz ╰( ̄▽ ̄)╭ 练习用意念干掉反对者
  • 41da02806815: @nutsu 其实这些东西辩不出个结果,大家都明白的。只不过,我们只是想给出一套自己接受的逻辑而已,自己理解就可以了,才不管普世不普世。
  • d5f3ae813a4e:这么深奥的文章以我的智商竟然看完了。性格虚拟机,有意思的设定。我也觉得理性不存在,总说唯物,但是我总觉得世界该是唯心的。也许我们可能只是四维世界的智慧心里的一个想法而已

本文标题:6 牢骚与禅与摩托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we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