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三年,有幸拜在杨老师门下,成为“杨家将”的一员,才有了如此有温度的三年求学生活。
回想起研究生的三年时光,竟然有大半与杨老师有关,那么真切,那么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引人怀想。
01 杨老师的名字,尴尬往事
杨老师本名叫杨惠玲,记得大四写毕业论文时,我找杨老师担任指导老师,结果在材料上把杨老师的名字误写为“杨慧玲”。
当时我心下一惊,又紧张又尴尬,不知如何是好。杨老师却在一旁笑道,我的名字啊,是“贤惠”的“惠”,不是“智慧”的“慧”,我这人虽然不够聪明,但还是挺贤惠的。
这温柔的一语,无形中化解我无数紧张、尴尬,让我对杨老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与宽容大度的胸襟所佩服,故而至今仍印象深刻。
02 杨老师的课堂,寓教于乐
我很喜欢上杨老师的课,她不会机械地讲读教材,也不会死板地照着PPT念。杨老师的课就像一场戏剧演出,情节跌宕起伏,悬念紧揪人心,特别吸引人。
研究生人数比较少,我们专业也就6个人(传说中的six god),所以都是采取小班教学的形式,坐在小教室里,大家围着一张圆桌上课。
杨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给我们播放经典昆曲/京剧片段,一边讲解剧情故事,一边引导我们欣赏戏曲的服装、舞台、道具、唱词、动作之美。末了,还会以剧中人物为例,告诫我们,为人行事千万要重情重义、讲究诚信…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在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们无形中对做人做事有了基本的体悟。确实,杨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更是在教我们做人啊!
印象最深的,还有一次,杨老师带领我们精读《牡丹亭》剧本。文中有句唱词,“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杨老师便给我们细细讲解“惜花金铃”的典故。
唐玄宗时,宁王十分爱惜花园里的花,为防止鸟雀糟蹋,特命人在花枝上系上小金铃,鸟来时铃铛作响,便把鸟雀吓走。
一个位高权重的人,能对一朵花,生出这样怜爱珍惜的心意,内心该是有着怎样的温柔啊。就在一瞬间,我被一股暖流紧紧包裹着,感谢杨老师的引导,我们的心才能如此细腻、饱受滋养!
03 杨老师的生活,简单快乐
生活中的杨老师,衣着朴素,素面朝天,是个简单快乐的人。她有很多爱好,读诗写作自不必说,诸如游泳、泡温泉、下厨、看戏等等,这么多美好有趣的事,丰富着她,也滋养着她。
每逢节假日,如中秋节、国庆节,杨老师都会把我们召到家里做客,并亲自下厨,让我们这些“食堂党”改善改善伙食。
某年中秋在杨老师家聚餐杨老师的拿手菜很多,我最爱的是粉蒸肉和蒸大虾。整个师门围坐一起,边吃饭边谈笑风生,真是读研时期难忘的快乐时光。
还有一次,我去杨老师家里谈毕业论文,刚进门,杨老师就招呼我,厨房里有老鸭汤,先去喝一碗。我这个吃货啊,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除了下厨,杨老师兴趣广泛,她的研究方向是戏曲,但她涉猎了人类学、宗教学、出版学、建筑学等领域,知识面之广博,令人惊叹!
有一次,杨老师带着师姐和我,去南安参观蔡氏古民居。在现场,杨老师以这些古建筑为教材,给我们上了一堂活色生香的建筑学课。什么是双燕归脊啦,什么是卷棚式屋顶啦、什么是门当户对啦。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这样的“户外课堂”实在是太有趣味了,也只有杨老师才有兴致上这样的课程。
双燕归脊 卷棚式屋顶读研三年,杨老师身体力行,教给我的实在太多太多,无论如何都不能用一篇文章全数道尽。每每想起,也总会心怀感恩。
虽然现在已经毕业,与杨老师不在同一座城市,但我感谢,正是那三年里杨老师的栽培与指导,才塑造出今天的我的一部分。人生若得一名师引路,是福也,无憾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