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本是个人趋向优越的原动力,却常常因为我们对它的不同解读而给生活带来麻烦和杫梏。
前言
本文包含几部分
1.作者简介
2.个体心理学
3.解读生命意义
4.自卑情结的来源
5.超越自卑
作者介绍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之父。
现代心理学和心理疗法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因有关自卑情结的论述而知名于世。
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是一种将个人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统一体、目标导向的自我,在正常健康状态下是社会的完整一员和人类关系的参与者的研究。
个体心理学认为经验本身无法决定成败。我们并不因为经历本身所带来的冲击而受伤,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我们“受到创伤”。
解读生命意义
自卑情结是指由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应激状态、心理逃避和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
整个人类社会因为自卑,而不断请进。如果人类没有自卑,一切都非常棒,那就不会出现这么多发明,创造。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背负着三大约束而生。
- 为了与地球资源更好地共存而必须进行工作。(种地、养动物而生存下来)
- 为了以自己孱弱的躯体对抗生存环境中各种危险而必须与其他人类配合、相处。(没有社会性,那是动物)
- 为了繁衍后代而必须面对和处理两性关系。(基因延续)
通过面对三类问题(职业、社会位置、夫妻关系)的反应,就能看出一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解读是什么样的。而自卑情结的产生,也往往因为解读出了问题。
自卑情结的来源
童年经验
- 生理缺陷的儿童。很容易陷入对自身缺陷的过度关注中,而忽视自身拥有常人无异的地方。需要亲人的引导。(霍金、海伦凯勒)
- 被溺爱的儿童。当不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让他感觉遭到了全世界的背叛。
- 被忽视的儿童。他们无法得知爱和合作为何物。会高估困难的承担,低估自己获得他人帮助的能力
家庭影响
- 母亲如何与之相处,满足孩子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爱与信任至为重要。
- 家庭并不需要一个权威的存在。父亲只要证明自己是妻子的好伴侣、孩子的好伙伴和社会的好成员就可以了。尤其不应让妻子陷入“害怕自己处于劣势后而被操纵”的担忧中。
- 儿童最初看到的他人合作就是父母间的合作,如果他们本身的合作就很薄弱,自然很难指望他们教会孩子如何合作。
- 家庭顺位。长子女、次子女、幼子女、独生子女也会有影响。
学校影响:
- 教师的影响不容忽视,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 学校的评判体系也容易让孩子们走人自我设限的困境。
自卑感与优越感
孩子在上述的各种困境中很容易引导自己错误地解读了经历的意义,从而产生对自己不好、不行、不被需要、不被爱的认知,进而引发自卑。
“今天学校IQ测试,我才60分,看来我不是学习的料”
“应付工作有困难,回家对爱人发脾气”
作者提出自卑本是促使人进步的动力,因为自卑会催生人制定发展自我的“优越目标”。
“今天测试这么低,我要努力了,下次再测试,我可不认为我IQ低,加油”
“工作干的累,说明我工作方式有很大改善的空间。回家跟老婆探讨下”
超越自卑
将个人意义建立在对他人生命的贡献之上,一想到我所做的一切于他人有益,我就真的很难再自卑下去。
面对人生的三大任务:职业、社会和性,我们都需要与其他人类进行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它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