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导论
最近好像迷上了教师类提升的书籍。之前有本书上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作为教育环境中关键的角色“教师”,就扮演着“言传身教”的作用,特别是教师的语言更会左右学生的心灵。
老师的苦口婆心可能会唤醒一个“失足”孩子的心灵,老师的点滴启发又可能会带领一个求知若渴的孩子进入知识的海洋,当然老师突如其来雷霆暴雨式的辱骂也可能将可怜的孩子推向无助的深渊。
因此书中提出,教师要具备五个教导的技术:
1.深知语言是连通心灵的桥梁。
2.要描绘出孩子理想的形象。
3.对孩子抱有理想,降低期望。
4.采用多种模式的教导语言。
5.改变教导语言的使用对象。
7.12 表扬的语言
我记得我在课上也会经常表扬学生,而且总会找到孩子们各种各样的优点,比如学生A打键盘的坐姿非常端正,学生B回答问题声音非常洪亮,学生C举手非常踊跃,学生D编程能力非常强等等,有时候我会表现出非常惊叹或者夸张,或者摸摸学生的头拍拍肩膀或者当着全班孩子的面表扬。
画家梵高有句名言:不要去寻找美丽的景色,而是要在景色中寻找美丽的事物。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师。“不要去寻找学生取得的成绩,而要关注学生成长进步的过程”。
7.13 批评的语言
作为副科老师,与学生接触更多的是课堂。课堂上总会有些调皮的不守规则的学生,有些学生只是和同桌窃窃私语,有些学生则是会突然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座位,而有的学生更是会在老师的讲课中大声喧哗或者攻击其他同学。面对不同的情况如何处理是非常考验一个教师的功底。最好能不影响其他学生,或者能让其他学生引以为戒,同时又能对该学生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书中提到了十种批评的方法。总的来说就是教师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站在不同人的视角换位思考,同时能对孩子起到教育作用。有些时候批评要当机立断,但是有些情况要适当延迟批评。其中有一种批评方法叫做“取消法”:即取消对学生的一些奖励。我想到了心理学中一个论点“人最害怕失去。对曾经或即将拥有的东西会抱有更大的期许,一旦被剥夺会非常憎恶”。所以如果某个学生或者整个集体表现不好,可以对他们说取消下一节课外活动课,等等。
7.14 提问的语言
这一章节提到了美国著名营销顾问(Simon Sinek)提出的“黄金圈理论”。该理论用三个同心圆自内向外来说明如何促使人积极努力地做好事情。一般情况下教师让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时都是自外向内,但是其实自内向外才能激发学生动力。why、how、what的流程下学生才能明确目标以后而努力。
当我自己重新审视这个图时,我在思考如果是学生或者集体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外而内(what、how、why)的方式来诱导提问学生发现现象、思考该怎么改进以及这么做的意义。这种提问的方式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从微观上来说,如上图,A细胞发出信息,B细胞的接收器获取信息。我们将这种对于临近的细胞产生作用的现象称为“旁分泌”。当然A细胞发出的信息对于其自身也会起到作用,这种现象称为“自分泌”。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知识点你只有在传达给别人后才能对它印象更深刻,并且会有更深的感悟。
在提问学生时,要尽量调动学生的全部感知,可以让他们从众多选项中作出选择或者通过老师的启发展开联想,想象成功后的美好,以此产生目标,并且发现自己当下的问题,找出原因进行总结。
7.15 鼓励的语言 & 反向激励的语言
一直觉得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是一名演员,除了在课堂上要做到声情并茂,平时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方法“佯装不知法”“叹气法”“欲言又止法”等“演技”反向激励学生。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原来与学生相处是多么大的一门艺术,既要随时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又能让他们提供场合发扬自己的闪光点。老师对学生要严慈相济,从心灵深处激发孩子的真善美。所以说一个好的老师真的会改变或者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