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市场失灵。
环境污染是指经济活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环境, 超过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 使环境质量恶化。据资料统计。近年来,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以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如今协调资源、环保与发展关系,可见社会对环境的重视是不容小觑的,人们应当重视经济环保的生产方式。
以水污染为例,有关资料显示,“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严重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这些残酷而冰凉的数据,让人遽然惶恐之余,不免黯然感叹,如果连作为生命之源的水都惨遭污染,我们的子孙后代如何存活,当一名因饮用污染水而染上沉疴,当一个个乡村沦为癌症村,惨烈的事实已经向我们发出最后的哀鸣和警告。再也不能容忍!
经济学的研究表明, 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资源, 但要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 亚当·斯密曾经所描绘的神奇的“看不见的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时, 就出现市场失灵。
所谓市场失灵, 就是市场机制的某些缺陷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使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而这两个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公共资源配置不均,从而导致市场机制紊乱,经济混乱。
环境保护工作存在正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市场主体对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利益并不能独享却要独自承担环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却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补偿。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就会产生广泛的搭便车的行为,即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愿为环保行动付费而会乐意坐享其成,这必然导致环境保护行为供给的严重不足。
居民植树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会所得到的社会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么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但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如果有外部经济存在的话,则行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处,自然不愿意生产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产量。结果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由于外部性影响,市场机制并不能使环境质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出现市场失灵。这也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