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复习之三
《子路篇》首章开宗明义,提出了“先之劳之”的概念,那么“先之”的“先”和“劳之”的“劳”的含义是不是一样呢?分别是什么含意。
通过比较分析《子路篇》30章和《论语》中的相关论述,其含意还是略有差别的。
关于“先之”,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意思:
其一,“先之”这个“先”,是指上位者为正者的优先事项,就是先后的“先”。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做了季氏的家宰,向孔子请教为正之道。孔子说:“要先分清部门的职责使之各司其职,宽赦他们的小过失,举用贤才。”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说:“卫君等着夫子来主持国正,夫子将以什么为先呢?”孔子说:“一定要做的话,那就是正名分吧!”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到了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这里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说:“已经人口众多了,下一步再做些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已经富有了,下一步再做些什么呢?”孔子说:“教化他们。”
其二,“先之”的“先”为“引导”“先导”“教导”之意,“之”指代“百姓,民众”。“先之”的意思就是引导百姓。
13·4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孔子说:“在上位者崇尚礼,百姓就没有敢不尊敬的;在上位者崇尚道义,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在上位者崇尚诚信,百姓就没有敢不尽忠的。
其三,“先之”的“先”为率先之意。“先之”的意思就是以身作则,身为民先。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说:在上位者自己身正,不待下命令就能化行;自己不正,即使下命令也不听从。
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端正己身,对于从正来说还有什么难度呢?不能端正己身,又如何能端正别人呢?”
关于“劳之”,《论语》中也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意为使百姓服劳役之事,使百姓劳作。
《宪问篇》第七章: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子说:爱护他,怎么能不劝勉他勤劳呢?真诚对待他,怎么能不教诲规正他呢?
《子张篇》第十章: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子夏说:君子获得了百姓的信任,才可劳使百姓;如果百姓不信任,就会认为劳役是损害自己。
其二,指为正者当亲自行事,教化、引导百姓勤劳。(劳力)
《尧曰篇》第二章: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孔子说:君子施惠于民而不耗费,劳役百姓而无怨恨,有欲望却不贪婪,内心舒泰却不骄傲,有威仪却不过猛。...... 选择于民众有利的来劳役百姓,又有谁去怨恨呢?
其三,是“劳作”“代劳”的意思:
《为政篇》第八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向孔子请教行孝之道。孔子说:难在当子女的脸色上。有事情就让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就让年长者先吃,这就认为是孝了吗?
其四,是“忧劳”“担忧”“劳苦”的意思:
《里仁篇》第十八章: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侍奉父母要会委婉地劝谏,看到父母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仍然恭敬而不违逆,内心虽然忧虑却不怨恨。
《泰伯篇》第二章:子曰:“恭而无礼则劳。”孔子说:过于谦恭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劳苦不安。
此外,在《孟子》中还有“为民忧”“心为百姓谋”(劳心)的意思。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说:有的人用心思劳动,有的人用体力劳动。用心思劳动的人治理人,用体力劳动的人被别人治理。被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这是普天之下共同的原则。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36bab802a2cbcbc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b74909ec681e0df0.jpg)
网友评论